从追求“精神明亮”的个人成长,到带领一所学校“过一种正常而积极的童年生活”的执着探索;从引领一个集团构建“新时代教育美学”,到影响整个市域推进“苏式美育”,江苏省张家港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刘慧向美而行的哲思与力行,让教育有了更自在的诗意、更通透的明亮,让学校里苏醒的美流淌开去,生动地“浸润”生命……
————————————————
全境育人,创造引人入胜的“课程植被”
中国教师报:2023年12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首次提出以美育浸润学生、以美育浸润教师、以美育浸润学校三个层面的任务,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作为一所有120年历史的名校,张家港市实验小学的“新时代教育美学”是什么样的?如何实现学校美育的全方位浸润?
刘慧:这是一个复杂的、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而教育给予人的恰恰是某种确定性的东西,即普遍的、核心的价值。因此,美育的首要任务是确立学校的价值体系。
从美学意义上说,张家港市实验小学是一座“小径分岔的花园”。因为儿童本身就是灿烂的花朵,发展有多元性,生长有无限可能性。教育者要尊重和鼓励个性化、差异化的生长,并为之提供相应的机会和路径。
所以在校园设计和课程提供上,学校力求用丰富的自由度、缤纷的可能性承接儿童的天性与个性。目前,张家港市实验小学这座“花园”已完成了三个系统的布局,即“会呼吸的路”系统、“百草园”系统和“三味书屋”系统。学校还特意留出一片堪称“荒野”的空间,隐喻着大自然的原始和纯粹……深耕这片“花园”,其实就是让师生板结的心灵渐渐舒展、绽放,从而迈向野趣与高贵。
我们通过“全境育人”,努力创造引人入胜的“课程植被”。学校依托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重点课题“小学综合性美育课程的实践探索”,整体建构有“境”的童年生活美育课程框架,形成了“一座花园”“童年生活美学馆”“儿童审美社区”三大课程集群,开发了百余门与童年生活、校园美学和未来趋势密切相关的美育校本课程,形成了郁郁葱葱的“课程植被”。
同时,我们以学校为半径,挖掘周边环境的教育功能,与城市的公共文化服务空间形成资源联结,甚至将整座城市视为一所学校,创造出更多有意义的学习机会,极大地满足了儿童动态学习的文化审美需求。
中国教师报:对于一个拥有万余名师生的教育集团来说,如何让美“温柔”地进入教育并能“浸润”所有学生,从而实现“美的心灵化运营”?
刘慧:把沉睡的美德和天真唤醒,是情感的激发和呼应,是智慧的传递和探寻。这个过程,张家港市实验小学称之为“心灵化运营”。伴随着集团化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心灵化运营”的美育不断走向广度和深度。
把集团中所有青年教师集中起来读书,“心灵化运营”就走向了诗与远方。青年教师一直坚持组织“读书灯”活动,至今举办了138期。这种无功利的阅读犹如种一棵桃树,下自成蹊。
推广可以联结所有孩子的美育课程和美育活动,“心灵化运营”就走向了童年的深处。我们设计的课程不仅有视觉的美,还包括听觉、触觉、心理,是全方位、有心灵回应的课程。我们带领儿童寻访美、感受美、演绎美,传递在各集团校中间,流淌进孩子的内心。
在校园,“遇见”正常而积极的童年生活
中国教师报:您被称为“一个具有哲学家气质的诗人校长”,这种气质和诗意化为教育的行动,便是您对美的不懈追求、对“过一种正常而积极的童年生活”的执着探索。在当下的教育语境中,什么样的童年生活才是“正常而积极”的?
刘慧:思考教育的意义是我永恒的追求。2018年始,张家港市实验小学正式提出新的教育主张:“做精神明亮的人,过正常而积极的童年生活。”我们希望儿童拥有蓬勃的生长愿望、昂扬的未来气质、鲜活的创造精神。要过“正常而积极”的童年生活,审美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童年阶段的审美,关涉一个人的心灵才智和精神属性,它决定一个人的生命精致度。童年审美的内容有哪些呢?我的定义是:自然美学、情感美学、艺术美学、人格美学。因此,张家港市实验小学有一个表达:以美学经纬“再织”校园空间。我们的校园必须郁郁葱葱,必须有一种会呼吸的草木精神,否则儿童的视觉会暗淡,心性会枯萎,灵魂会不识路。
我们追求户外的“万物生长”“情景生长”“故事生长”;追求校园的感官化设计和心灵化运营;我们营造梯级式、成长型的“童话空间”“童话人生”;鼓励校园里的“探秘”“偶遇”和种种“美学散步”,诱使“心”与“物”随时随地的“化学反应”……我们希望孩子的心灵感官在校园这座更大的自然感官和美学系统中苏醒,接受诱惑、召唤和启蒙;在陶艺馆、梦想艺术馆感受工艺之美、人文之美;在“走近大师——百幅经典名画、百首经典名曲赏析”“100部经典电影”等课程中,主动搜集自己的精神偶像和人格榜样。
童年,埋伏着人生最重要的线索
中国教师报:您的幼教经历对您形成教育的美学追求有什么影响吗?您的童年经历是否也影响了您对童年生活的意义追寻?
刘慧:做了25年的校(园)长,我一直在寻找“美”。审美有什么意义?简单来说,审美决定了你在人世间是否可以获得幸福,而这种幸福的源头、逻辑和最重要的线索,又深深埋植于你的童年生活和细节之中。所以,一个孩子必须从小建立自己的审美系统。
在幼儿园做园长的经历让我的内心更柔软,更贴近童年的源头;也让我对幼小衔接、童年的过渡有了更完整的思考。这样的思考是有意义的,因为校(园)长的个人色彩应该以一种优秀的专业行为来呈现,不仅凸显工作的“个人魅力”,还应该融入对办学理想的追求中。
我对美的兴趣源于童年,童年时居住的房间,窗户面对一片麦田,窗上爬满了牵牛花——这也是至今我拥有过的最美的“窗帘”……这些美好的意象,隐秘地装点了我的精神家园。18岁的秋天,我去了姑苏城里读书,江南的烟雨、桂花的幽微、园林的风雅,都给予了我难忘的生命体验。后来,当我有机会改造一所校园的时候,这些记忆中曾经的美一一苏醒。我了解这种场景的诱惑力。
诗意地理解生活,理解周围的一切,是我从童年时代得到的最可贵的礼物。我认为,内心生长儿童气质是身为一个小学校长的必要条件。所以,近来我常说的一句话是:童年,埋伏着人生最重要的线索。
人的审美习惯,或许就源于当年的那一堂课
中国教师报:教育,是一段生活,是一场师生相互遇见的“美学散步”。作为校园生活的设计者、谋划者,校长如何才能带领师生一起“散步”于教育生活之中?
刘慧:未经设计的校园是不值得穿行的。“美学散步”首先是拓展美学空间。好的校园不是钢筋水泥浇筑出来的,是种出来的,是长出来的。每一年,学校都会生长出新的美学空间。
我们勇于打破教室的有限空间,让大地成为广阔的教室。到竹林去上课——课堂有了呼吸感,就有了留白的意境。其实,语文、数学、历史……哪个不包含着丰饶的自然信息和生命审美?遗憾的是,我们的教学,我们的课程,大多停留在内容逻辑和结构形态的设计上,而在最重要的“审美”和“感动”方面做得远远不够。
尽管每一所学校都可能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比如张家港市实验小学北校区占地不到12亩。但我们依然竭尽所能“保卫童年”,异想天开地创造,在狭小的校区外延开一场迷你马拉松……
我们常说,美学问题关联着伦理问题。美与爱、与崇高、与人的理想关联着。儿童是生活中的人,他所接受的不能仅来自教科书的委派,还应该接受大自然的灵气,应该参与社会生活的体验。比如我们发起的美学精神观照下的年度大课程——“知还·24个村庄的节气美学故事”,以“节气的表情、村庄的性格、儿童的天性”为核心探索方向,用一年的时间走进张家港的24个村庄……24个村庄、144个美学课题、1200+人次参与、超2.4万份影像、创作文本超40万字……人的价值观定义了美的意义。这一长串数据的背后是“爱”和“善”,没有对孩子全心全意的爱,没有道德和良知,没有对生命的悲悯和良善,是不会有这项漫长的行动的。
一个人价值观的形成一定与其童年启蒙有关,多少年后,一个人形成的审美习惯、情怀热量,其源头或许正是当年的那一堂课、一次活动。
让美联合起来,在行动中诠释“大美育”
中国教师报:我们了解到,2024年4月,苏州市成立了“大美育+”浸润课程创生研究联盟,作为联盟领衔人,您如何通过带领一所学校、一个集团,影响一个市域的美育建设?这个联盟如何运行,有什么行动?
刘慧:苏州市提出了“苏式美育”的教育主张。作为苏州市以“美”“精致”“高品质”著称的学校,这10年来,张家港市实验小学的“美”如蒲公英的种子,迎着春天的风不断飞扬、播撒、生长……从这所学校出发,更多学校联起手来,一起探索更美、更有品质的“苏式美育”,这是“大美育+”浸润课程创生研究联盟建设的初衷。
联盟校以“三大行动”诠释美育的创新与发展。一是利用空间诗学,创生联盟校“丰富”可见的场景美学课程。各联盟校以“点”运营,每学期打造一条小径、一处拐角,抑或是一个场馆,逐渐呈现有特色的美学场景。比如张家港市万红小学以“听·见中华”为艺术教育特色,学校积极打造以民族音乐为主题的场景美学,丰富学科美育元素,民族意蕴之美在园子里流转。
二是通过艺术生存,创新联盟校“涵养”可读的教师成长路径。每学年各联盟校为教师量身定制差异发展规划,建立成长档案,激发学习活力;组织教师开展办公室文化建设,过艺术化生活等,获得美的可持续发展,每学期由一所联盟校承办学术研讨会、特色观摩等活动。
三是通过跨界融合,强化联盟校“多维”协同的课程育人功能。在优化美育浸润课程体系的同时,强化课程实施的育人实效。各联盟校以专题研修的方式,每学期探索实践一个艺术主题式项目学习,一学年开展一次联盟美育案例大展评。联盟鼓励教师人人形成全学科美育意识;鼓励各联盟校开展定制课程的探索,让儿童审美发展既有共性也具个性。
关于儿童定制课程,常熟市实验小学已率先行动。他们为学生举办个人音乐会,小艺术家登上学校的梦想剧场,成为小学阶段最为荣耀的时刻和美丽的记忆。我相信,经过3年的努力,联盟内的每一所成员校都会如蒲公英,迎着春天的风,把种子播向远方……
唤醒“苏式美育”,引领童年世界的精神明亮
中国教师报:联盟校来自苏州市不同地区,发展样态各不相同,您如何“唤醒”更多教育管理者做美的教育?各学校如何在美的共同追求中实现各美其美的新生态?
刘慧:美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与向往,审美决定了一个人在人世间是否可以获得幸福。幸福,是我们对童年最大的主张。自然、情感、艺术、人格美学充盈的校园,定会为儿童的审美意识埋下创造力的种子,帮助儿童收获充满幸福的童年。
基于以上共同的价值追求,联盟内9所成员校努力为儿童的幸福成长提供与之身心相适应、匹配度更高的教育内容,搭建舒适感、自由度、成长性更高的生态环境和童年秩序。
我们充分利用地域优势,打造“各美其美”的学习场域。苏州市相城区望亭中心小学借助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深入挖掘运河文化内涵,并将其融入“大运河·百草情”美育课程之中;张家港市南丰小学则调动江南农耕文化园、南丰科文中心、永钢展示馆等周边三公里资源,开放研学主题活动空间。
我们充分依托学科项目,打造“各美其美”的成长路径。苏州市沧浪新城第一实验小学校开发儿童数学绘本启蒙课程与绘本阅读创作课程,让学科知识与美育相互交织;苏州市相城区望亭中心小学将大运河作为创作元素融于版画、诗词等,重现围绕运河生发的审美现象与活动。
我们充分调动各种资源,打造“各美其美”的特色课程。张家港市南丰小学组建了“永联荷风管弦乐团”,给乡村儿童打开一扇通往世界艺术的窗,甚至登上了国际大都市的慈善音乐会舞台……
中国教师报:从美的生活到美的教育,从美的张家港实小到美的苏州(教育),您的理想中,美的浸润下苏州教育是什么样的?
刘慧:苏州素来以山水秀丽、园林典雅而闻名天下。苏州之美,是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生,是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交融,更是精致的生活美学和生活态度。
这样的苏州教育,每一所校园空间都是美的。美的校园空间不仅是视觉上的享受,还是心灵上的触动和生活的艺术。好的教育不是传授,是“遇见”,是你想让孩子看见什么,就用什么来调集他的注意力。
每一所学校都是打开的。大家为孩子积极打开校园,与世界相联结——这并不意味着要将世界变成一个巨大的教室,而是要把它们打造成重要的教育资源和学习机会。
我希望美育浸润下的苏州教育既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又强调美学素养培养,更是融合传统文化和现代教育理念,构建适合学生成长的“童年美学系统”,唤醒学习和心灵的能量,引领童年世界的精神明亮。
————————————————
校长名片
刘慧,江苏省张家港市实验小学党委书记、集团总校长,江苏省特级教师,苏州市名校长,2013年姑苏教育人才计划第一届领军人才,首届港城教育名家,出版个人教育专著《寻找失落的游戏精神》《正常而积极的童年生活》。
《中国教师报》2024年12月11日第5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