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海里定格的“两个镜头”
读完《跨学科主题学习何以落地》这篇报道,这所网红学校的两个镜头清晰定格在我的脑海。
第一个镜头:假如遇到“没有朋友的一天”。深圳市福田区红岭实验小学的教师通过主题学习让学生深刻体悟到了友谊需要珍惜,独特的体验已成为他们成长路上难忘的一课。假如把话题转交给成年人会怎样呢?没有人不需要朋友,但只有让焦点回归到自己身上,才能过上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该校的系列跨学科主题学习坚持素养为本,体现了理念与实践的统一、共性与个性的统一、继承与创新的统一。教师只有把生命中最亮丽的风景定格在变革中,才能让每个学生与更好的自己相遇。
第二个镜头:当跨学科主题学习超过10%。客观地说,跨学科主题学习对于一线教师来讲是有挑战的,因为涉及对其他学科的理解、对综合运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任务设计的确定。教师只有清醒地认识到这个“跨”的过程对于学生的完整发展、知识的整体调取、解决复杂问题等方面有更大的促进作用,才会投入更大精力让学生去做事,进而在分科基础上综合融通知识,给学生提供创造性学习的通道。只有充分认识到“跨学科”背后的意义和价值,才能驱动真正意义上的跨学科学习,推动丰富多样的教学实践,展开对话,以终为始,连接创造。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小学 毛春霞)
空间、课堂与成长的交响
在我眼中,《中国教师报》是课改经验和教育智慧的汇聚之地,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触手可及,可以让我们尽情享受高质量课程学习带来的充实与启迪,实现教育理念与实践的双重升华。深圳市福田区红岭实验小学以其独特的开放空间设计令人印象深刻,而这独特空间设计背后的教育变革与育人故事,则为我们开启了一扇洞察教育创新与变革之窗。
跨学科主题学习无疑是该校教育实践的一大亮点。年轻教师团队通过高质量的协同备课,采用“逆向设计”模式,将各学科紧密融合。这种“分享式教研”提升了教师专业素养,也为学生提供了高质量的学习任务。学生在跨学科主题学习中不仅获取了知识,而且激发了学习热情。
这样的改革是全方位、深层次的,涵盖了从课程教学到管理体制、从协同备课到校园文化建设等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相辅相成、协同共进。这让我深刻认识到,教育改革既需要坚定不移的信念和清晰明确的目标作为指引,也离不开切实可行的方法以及团队间的紧密协作。改革之路虽难,但正如校长臧秀霞所言,“与问题为友,在探索中前行”。这一改革经验也将激励我不断突破传统,以学生为中心,关注成长需求。
(云南省宣威市西宁街道第五小学 吕荣苹)
一场变革的催化剂
读完《中国教师报》关于深圳市福田区红岭实验小学的课改报道,颇受启发。这所学校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开放的学习空间为学生提供了互动式、混合式的学习环境,体现了空间为课程服务的办学理念。这种浓烈的课程意识与基于新课程标准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密切相关。在这所学校,跨学科主题学习远超新课标10%的课时要求,一至三年级学科融合程度高达80%,已成为课程的“正餐”和“主食”。这样的探索实践以课程撬动学校育人方式变革,让学生走进真实生活,从做题走向做事,从而实现“看见儿童和未来的学校”的办学愿景。这样的课程教学改革,必然倒逼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协同备课与“分享式教研”是这场变革的催化剂。该校基于建校之初教师团队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师情,精确找到协同备课与“分享式教研”的教师成长有效路径,构建了有利于青年教师成长的校本教研样态,促进并激发教师自身成为学习者和研究者。“空间为课程服务”设计理念提供了互动式学习的环境,为跨学科主题学习提供了物理平台,跨学科学习则需要协同备课来实施,而协同备课又反过来丰富和提升空间设计的价值。课程教学变革应做到多方面的统一,即通过空间、课程和学教方式等协同创新,为师生共成长找到一条新路。
(浙江省泰顺县文祥小学 刘化珍)
《中国教师报》2025年01月01日第12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