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综合学习”促进整体育人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崔允漷等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上撰文,中国课程改革中涌现的课程综合化路径,突破了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既有的对立与互补的关系结构,实现了课程综合化的概念重构,呈现出交融互渗的特征,即在分科课程中探索综合化方式,在综合课程中凸显学科内涵。具体而言,综合课程不再作为课程综合化的唯一路径,学科也可以采取综合的方式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学科整合不再作为课程综合化的唯一路径,学科内部的知识结构化也成为对综合化的诠释。与之相对应,综合课程强调学科间统整,也观照学科核心知识与技能的嵌入,避免陷入“活动主义”“热闹有余而深度不足”的误区。当下的课程综合化已跃升为统领内容组织的学习方式,由此,“综合学习”作为教学变革的关键举措应运而生。与之相匹配,课程综合化亦实现了目的重建,不仅是使之作为知识的黏合剂改变学科分离和孤立的现象,而且是将综合的要义——“知识整合、问题解决、价值关切”在现有的课程体系中进行全面渗透,推进学生在整合理解的基础上实现核心素养的发展。
使用新教材教师最关注什么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张春莉等在《课程·教材·教法》上撰文,在调研中教师普遍反映,新教材的推行往往涉及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的更新与变革,需要专门设置教学实践层面的指导,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与使用新教材。在问卷调查中,当被问及新教材培训的侧重点时,近八成教师选择了“新教材的教学设计和实施”,而对于新教材的培训方式,也有超过七成的教师选择了“实际教学观摩”。关于教学培训的具体内容,教师的关注点主要聚焦在新课标中提出的“单元整体教学”“跨学科主题学习”“项目式学习”等关键词,有教师表示,“我们更需要的是针对新教材的教学方法和策略的培训,如跨学科主题学习、合作学习、情境教学以及大单元和大任务的设计和实施等方面。关于培训方式,我们希望能更多采用案例分析和研讨的形式”。受访教师表示,在缺乏详细指导的情况下,如何开展大单元教学、实施跨学科学习等问题对于多数教师而言仍显模糊。因此,开发并提供教材实施的示范案例作为参考,必将为教师提供实质性的支持和帮助。
课程与课堂可能发生的“本末倒置”
北京外国语大学研究员林卫民在《中国教育报》上撰文,课程结构设计好了,“关于课程革命的行动”开始了,并不意味着教学就好了,质量就高了。对课程结构的“神化”和对课堂教学的简单化,是管理学校日常事务的“本末倒置”。学校里相当多的忙碌只是在“应付一个又一个让你忙碌的阴谋”,有些忙碌甚至是对学校基本教育秩序的破坏。一所学校的成功不只在于有多少好的课程,还在于如何将课堂教学做得更加正确。一些学校管理的案例是不假思索地直接行动。这就是为什么学校教育常常处在“沸腾的大跃进状态”,而现实却没有根本好转甚至越来越糟糕的原因所在。很多时候,人们对学校教育、课堂教学的战略站位发生了误会,把学科、学习、课堂当成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另类生活,潜意识中将学校的学习生活“去社会化”,刻意设定一套“学校化”“学科化”的规则。如果不去追寻课程、课堂教学的社会性本质,不重视如何解决最紧迫的课程教学的本源性问题,即使课程设置变化很频繁、学校结构调整很彻底,其实都是“白忙乎”。学校教育特别是中小学教育,还是需要回归到朴素的认认真真的教学上来,并且投身到认认真真的教学研究中,从课堂教学的深处寻找那些最重要的教育元素,远离浮躁、遵守常识、遵循规则。
(伊哲 辑)
《中国教师报》2025年01月01日第11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