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品《花架子》讲述的是新上任的雷镇长和助理为躲雨临时起意到旺财饭馆用餐,在与饭馆老板的交流中披露了为迎接上级卫生检查,镇上所要求的种种形式主义做法。其中,饭馆门前摆放的花架子既是小品中镇上的迎检要求之一,也与俗语“花架子”相契合,以此为题反映群众对形式主义的反感。
同在一线,不少学校和教师被要求摆过类似的“花架子”。比如,上级部门组织大课间活动视频评选,并以此判定学校大课间活动质量。为此,有的学校往往停课训练、彩排,同时又是购买道具服装,又是聘请专业人员拍摄剪辑,就是不重视日常落实。
可以说,一些学校金光闪闪的荣誉牌匾背后,少不了师生加班加点整理完善资料、“制造”亮点。这一现象折射出督导工作的不足。
督导形式单一。在节目中,镇卫生工作做得怎么样就看检查团走马观花式的检查。因此,镇政府才会要求饭店变花店,才会让充满烟火气的饭店过了饭点不生火。同样,因为上级只看数据、奖项,一些学校平时不努力,而是走捷径甚至集中优势资源造假,以期过关甚至取得荣誉。
督导主体单一。在节目中不难看出,镇卫生工作最终能得到什么样的评价,全在检查团的一念之间。在一些地区的教育督导中也存在类似现象,督导结果全听专家定论,这种评价方式无形中放大了督导组的权力,为“唯上”提供了土壤。
督导标准不确定给基层增压。节目中,见临街的玻璃脏了,雷镇长建议擦一擦,助理转达后却成了一周擦一次,待镇政府作出规定又变成一天擦一次。玻璃脏了当然要擦,但评价标准不明确甚至随时改变很容易加重基层负担。同理,在各类校园创建中,要落实哪些活动、达到什么标准很多时候不够明晰,导致学校之间的“卷”愈演愈烈,忘记了育人初衷。
在小品中,耳闻目睹之后的雷镇长对迎检中的花架子说“不”,但要根除实际工作中的“花架子”,还要从制度设计和落实方面优化。
一是丰富督导形式。大张旗鼓检查是一种很好的推动形式,但不动声色的“微服私访”更有助于了解真实情况。所以各级督导要贯彻落实“四不两直”,直奔基层、直击现场,如此才能破解层层准备、层层陪同、层层加码,为学校和教师减负。
二是丰富督导主体。学校教育办得好不好,减负提质有没有落实到位,不应由督导一家说了算,作为服务对象的家长更有体会,身处学校的教师和学生更有发言权,督导过程中要倾听这些群体的意见,破除学校管理中的唯上不唯下现象,将工作重心放在为师生做好服务上。
三是明确督导标准。上面动动嘴、下面跑断腿,基层工作者对此不胜其烦。打破信息差,需要各级督导发声前想清楚,也需要学校管理者行动前想明白,哪些工作要做、做到什么程度。如此既能避免学校做无用功,也可以让教师回归教书育人的本职。
(作者单位系湖南省浏阳市沿溪镇沿溪完小)
《中国教师报》2025年02月12日第3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