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下课,微信便提示有新信息。计算机专业课的张老师发来一张照片和一段语音。照片上一男一女,男生正在给女生讲题,神情专注。
男生是我班的学生小艾(化名),学习基础扎实、目标明确、方法得当、意志坚定,成绩出类拔萃;女生是高三才转学来的晓晴(化名),文静漂亮、自信且知书达理,成绩也相当不错。
看到照片上的两人,我的第一反应是:“不错,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共同进步,为师甚是欣慰。”可紧接着,另一个念头突然闪过:小艾与晓晴的举止是不是过于亲密了?莫非张老师想告诉我……
于是,我怀着忐忑的心情点开张老师的语音:“王老师,我感觉他俩关系不太正常,都是青春期的孩子,又都是好苗子,咱们得上点心。”我的心顿时一沉,“早恋”两个“闪着红灯”的大字浮现在脑海。
早恋堪称中职学校管理的“高压线”之一。不管班主任还是家长,都谈“爱”色变。要是张老师猜得没错,这俩孩子的未来发展可就悬了。经历一阵“兵荒马乱”后,我逐渐冷静下来:仅凭一张照片说明不了什么问题。况且,即便张老师反映情况属实,这个问题也肯定有解决的办法。
首先,我向其他任课教师询问小艾和晓晴两人日常课堂表现如何。大家反馈的情况大致相同:两人上课状态都很好,认真听讲、认真做笔记,课下还会主动与老师交流,两人也会一起探讨学习,但暂时没发现有早恋行为。我这才稍稍放下心来。
其次,我侧面向与他们两个人关系较为密切的学生打听情况,结果也没发现两人有“超友谊”的表现。这样我又安心了不少。
最后,我私下分别约谈了两人。在谈到对方时,两人不约而同地大方承认互相欣赏,是很好的“学习搭子”。看着他们坦诚的眼神,我彻底放下心来。
但这场虚惊促使我反思:春天到了,桃花总是要开的,这是自然规律。互相欣赏、互有好感不正是他们这个年龄的自然表现吗?班主任和家长能做的是在花开之前适当引导,而不是事前避而不谈、事后采取强硬手段。
我想,我欠学生一门恋爱引导课。
正当我苦于没有契机给学生补上这门人生必修课的时候,恰逢校园安全排查,学生宿舍楼下几棵杏树的枝丫需要修剪。当时,树枝上已经结满了青杏,就这样剪掉实在有点可惜。看着这些青杏,我突然灵感闪现。于是,我摘了一大袋青杏——它们就是我恋爱引导课的“药引”。
课前,我把一大袋青杏堆在讲桌上,学生一见就开始“起哄”:“王老师,你竟然也偷杏儿?”教室内笑声不断,我只好用青杏“堵住”他们的嘴。我让班长给每人发了一颗青杏,看到有的学生刚咬了一口便被酸得皱眉咧嘴,我故意打趣地问道:“青杏的味道怎么样?”
“太‘酸爽’了,根本没法吃”“还是熟透的好吃……”学生叫“酸”不迭。借着青杏的酸爽,我开启了“春天的果,总是酸涩”主题班会课。
我先和学生讨论“我的爱情观”。我抛出的问题是:你心目中优秀的异性需要具备哪些特质。“诚实”“上进”“干净”“有趣”“温柔”“有主见”……学生的答案不一而足。他们所列举的特质也是其自身特质的投射,从中可以看出他们对爱情的认识基本上是积极正向的。
接着,我们探讨了“早恋的利与弊”。我分享了自己多年班主任工作中遇到的各种“早恋”故事,告诫学生“恋爱脑要不得”,竟然得到了他们的一致认同。
我们下一个议题是“当爱情来敲门时,应该怎么做”。我从生理、心理两方面为学生讲解爱情的本质是“为对方负责的勇气和觉悟”,让学生陷入沉思。
最后,我们还进行了“换位思考”,讨论“如果你的孩子早恋,你是否会支持”。通过讨论,学生逐渐理解了学校与家长对于学生早恋的看法和做法,内心的抵触情绪有所缓解。
整节课,我们一起谈“情”说“爱”,气氛热烈而美好。临近尾声,我们观看了某中学校长关于“早恋”的演讲视频。听到他幽默诙谐地说“下手太早,质量不好”,大家哈哈大笑,气氛融洽。
下课铃声响起,我送上寄语:等时间嘉许,等硕果甘甜,我们再摘爱情的果。
接下来的日子,小艾和晓晴仍然目标明确,努力奋斗,依旧一起学习,一起进步。而且多了坚定和自律。高考中,两人均以出色成绩考上了自己理想的学校。
一年后的某天,我在朋友圈看到两人同时“官宣”:时间嘉许,硕果甘甜,“艾”“晴”终于可以摘爱情的果了。随后,我收到两人的视频邀请。他们动情地对我说:“感谢您及时找到我们进行疏导,感谢您那次主题班会给我们正确的人生观、爱情观引领,要是您当时有一点儿围追堵截、不依不饶,我俩就不会有今天了……”
谁不曾青春年少,谁不曾青春萌动。中职学校的班主任要正确认识“早恋”,如果遇到学生“早恋”,要正确运用“禁果效应”,尊重学生的纯真情感,不要轻易给学生贴上“早恋”的标签。要顺势引导,以理服人。如果自己都糊里糊涂,却想让学生明白事理,只会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甚至把事态“逼”向极端。希望所有的中职班主任都能用心呵护青春期的每个学生,帮助他们疏导感情羁绊,助力他们学业有成,青春无悔。
(作者单位系河北省迁西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中国教师报》2025年02月12日第15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