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特别关注

以质量监控更好地服务教师培训

——基于浙江省的实践探索

发布时间:2025-02-11 作者:徐建华 来源:中国教师报

为了提升教师培训质量,教育部于2011年印发《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后,明确每五年不少于360学时的全员培训要求,此后政府、学校、教师等各方在教师培训上的投入持续加大,培训实施质量也更为各方利益相关者关注。2018年,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的《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指出,建设全国教师教育基本状态数据库,建立教师培养培训质量监测机制,发布《中国教师教育质量年度报告》。与此同时,各级各类与教师培训相关的文件也都强调要建立项目实施过程监控机制,向各地定期通报监管评估结果,强化评估结果应用。浙江省教育厅从2010年开始实施教师培训自主选学制度改革,在制度设计之初就注重教师培训的质量监控,并进一步构建了基于持续改进的教师培训质量监控治理体系。

一是明确多元化监控主体。教师培训实施过程涉及方方面面,因此监控的主体也涉及多个层面。从监控主体分,包括内部和外部质量监控主体,这是教师培训质量监控的主要力量。内部质量监控主体是各级教师培训机构自身,外部质量监控主体则是各级教师教育质量监控机构。2014年开始,浙江省教育厅依托浙江师范大学设立全国首个省级教师教育质量监控中心,在此基础上,市、县、校三级也设立教师培训质量监控机构。市、县两级主要依托当地教育局设立,校级主要是在其单位内设置相对独立的监控组织。此外,从利益相关者角度而言,作为教师培训直接利益相关者的参训学员、间接利益相关者的参训学员所在单位、参训学员所带学生及其家长、社会等,既是教师培训取得实效的受益者,也是教师培训实施过程的监督者、监控者。

二是实施全方位质量监控。首先,通过文件明确依据与要求。近年来,浙江省教育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管理工作的通知》《浙江省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管理规程(试行)》等系列文件,由宏观到微观,先后对提升教师培训质量、加强教师培训质量监控等工作作出比较明确的规定,为后续的工作建立了依据。

其次,利用数字化平台实施全方位监控。主要利用浙江省教师培训管理平台和浙江省教师培训质量监控管理平台进行监测、监控,通过信息化手段对教师培训项目计划执行情况、学员考勤请假和到课率情况、日志管理情况、授课教师质量测评情况、培训质量综合测评和监控情况等进行实时、常态化质量监控,并通过信息化、大数据对一些重要指标和抽查、推门听课异常情况进行实时预警。通过常态监测、内部监控、平行监控、外部监控四个部分,形成内外结合、持续改进、利益主体共享的开放式质量监控机制。

比如在常态监测中,依托平台重点监测包括项目供给情况、项目实施情况、学员反馈情况等三个方面,就项目数量与质量能否满足教师选课需求,课程实施情况、学员学习情况、过程管理情况等,以及学员对课程满意度、项目满意度评价等进行监测。在平行监控中,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或省级培训机构设立的监控组织实施推门听课、项目抽查、轮转互查。在外部监控中,由省级教师培训监控组织实施,重点包括推门听课、项目抽查和资质复查三个方面。通过资质复查建立完善开放竞争、优胜劣汰、能进能出、动态管理的质量保障机制,引导培训机构依法办学、规范办学、高质量办学。

三是开展多途径监控反馈。各级教师培训机构、监控部门、参训学员和学员派出单位可以登入教师培训管理平台、教师培训质量监控管理平台等实时查看相关数据。同时,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教师教育质量监控中心定期对全省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抽查情况进行全省通报。通过提供数据用于年度考核,将学评教、教评学以及质量监控情况、培训抽查情况等纳入对区县、培训机构绩效考核。

此外,我们还通过发布质量报告用于改进培训质量。浙江省教师教育质量监控中心每年组织专家对全省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进行评价与分析,针对事业发展、政策机制、培训结构、基础能力、质量效益等影响事业发展质量的五大因素,从教师培训事业的特点要求、各参与主体的不同角度、影响教师培训的各方面因素三个视角,建立950多项统计观察分析指标、96套量化统计分析数据表格,每年形成综合性教师培训质量评价分析年度报告。而这些数据与报告不仅仅在于判断培训质量,更在于通过监测、诊断,及时反馈并用于持续改进培训质量。

但同时,由于浙江省所有教师培训项目均在同一个平台进行管理与监控,也存在一些目前还难以解决的问题,比如在培训过程中,省级层面通过统一的管理平台还无法监控到每一个学员个体学习过程中的精细数据,特别是线下集中培训项目还难以深入分析学员的学习行为。另外,培训结束后,难以跟踪到学员的行为变化以及行为变化后对其学生等产生的影响。为此,还需要在今后进一步完善。

首先,进一步完善数据采集平台。现代信息技术及大数据挖掘等技术的发展,为教师培训的质量监测提供了新的问题解决方法和切实可行的实施路径,信息系统逐渐可以通过传感技术来自动获取数据,数据的采集不再局限于在线情境。为此,期待无论单独平台还是集成各培训机构平台数据的汇总平台,能够全员、全程伴随式采集到培训过程中的各类数据,甚至跟踪、反馈教师培训后教育教学行为改变以及对所在学校、学生带来的变化等。

其次,进一步完善培训评价指标。评价指标体系体现了培训服务购买者对培训的质量要求,是对教师培训工作进行评价的依据,是教师培训机构在实施教师培训过程中应遵循的专业规范。指标体系应充分考虑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在反应、学习、行为和结果四个层次都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指标体系也应充分考虑数据采集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既要体现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又要充分考虑数据采集、分析的可操作性。

再次,进一步完善质量分析模型。指标只有设计了权重之后才能成为指数,才能从总体上衡量判断成效。各项指标产生的数据如何进行深入分析,如何设计各项数据之间的权重,如何建立分析模型也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能够通过数据挖掘,提炼生成质量监测报告,甚至实现教师培训的个体画像,能为其后续发展提供针对性、科学性建议。

数字技术已经越来越多地影响教育领域。大数据给教师培训,特别是教师培训效果评价带来巨大的机遇,同时也给教师培训的管理者带来巨大的挑战。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教师培训管理者应具备大数据思维和大数据收集、处理能力,充分利用数字化平台监测、评估教师培训实施过程,并以此更好地服务教师培训。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教师教育质量监控中心)

《中国教师报》2025年02月12日第13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