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评价校长要让校长“卷”入其中

发布时间:2025-02-18 作者:俞晓东 来源:中国教师报

2022年2月,教育部出台《关于开展中小学幼儿园校(园)长任期结束综合督导评估工作的意见》,并启动试点工作。试点工作已过去三年,但可推广、可借鉴的经验不多,这让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今天,我们该怎样评价校长?人们常说,有什么样的校长评价指挥棒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校长。建立有效的校长评价机制不仅对学校发展负责,也对校长个人负责,更是对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负责。但从目前各地评价校长的现状来看,以下问题值得关注。

一是评什么,校长没有发言权。评价校长该评什么?一般的做法是上级教育行政(督导)部门发布评价指标体系,执行时按照此评价标准操作。尽管大家都习以为常,但用同一个标准评价不同的校长,这样的评价具有片面性。

二是谁来评,校长没有参与权。目前比较多的做法是由教育行政部门或督导部门牵头对校长进行评价,除了行政部门指定的人员外,缺少利益相关方、专家代表组成的第三方,校长没有选择权,也没有增加校长自评的权重。

三是如何评,校长没有自主权。除轻视自评外,注重使用办学结果作为评价的依据,再加上具体操作时因为评价人员的专业问题,把学校组织绩效与校长个人绩效混为一谈,没有关注过程性;而每一所学校的发展基础不一样,同样的结果但不同学校校长努力的程度也不一样,把考核分数简单相加作为评价的最终结果忽视了学校的增长性,影响了校长的办学积极性。

如何破解上述难题?让校长“卷”入其中是一种可行路径。评价校长就是利用评价的杠杆,引导校长在目标引领下改进自己的办学理念和管理行为,进而改变学校,实现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只有让校长“卷”入其中,才能激发办学积极性和专业发展力。所以,面对新时代新发展要求,我们需要在评价校长的工作上进行机制化变革。

明确评价校长到底为了什么。2020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原则上,学校校(园)长在一个任期结束时要接受一次综合督导”。在认识上我们还需要厘清三点:一是为了引导督促校长认真履职尽责,需要通过评价强化校长的职责和使命担当,激发办学活力,不断提高育人质量和办学水平;二是为了倒逼校长优化学校治理,需要通过评价督促校长履职尽责,进一步优化育人生态;三是为了提升校长专业能力,需要通过评价引导校长少一点功利多一点教育情怀、少一点平庸多一点特色追求、少一点应付多一点专业精神。评价校长其最终目的不是为了给校长做鉴定,而是为了校长更好地发展。

把校长自评放到评价最中心。反思当下的校长评价,最大的问题是对校长的专业尊重不够,破解这一问题的方法是利用自我评价的武器,留一点空间让校长根据任期目标确定评价指标与等级标准,外部给予校长达成更高评价指标的支持;扩大权重,根据学校及校长队伍现状逐步增加自评权重,激发其主人翁意识治理学校;评价不能让校长在工作上分心,要利用技术手段为校长提供过程中的即时反馈,发现并及时修正在学校治理中的优点和不足。

让协商式评价成为评价校长的主流。评价校长是一项典型的行政性行为,在评价活动中容易出现评价双方权利与义务的不对等,难以保证评价活动的科学与公正。要解决评价真正适应每一位校长的个性化问题,协商式评价是一剂良方。一是设计体现协商式评价特征的评价环节,建构自我诊断、标准协商、共同建构、实施评价等贯穿评价全过程的评价流程,创新体现校长绩效的评价工作机制;二是将协商落实到评价的所有要素中,在评什么、评价标准是什么、怎么评、基于评价结果作出什么样的决策等方面都可以借助协商确定,甚至可以协商确定“要不要评”“何时评”“花多少时间来评”等问题;三是协商的前提是相互尊重,合作是常态,一方面校长要尊重评价者的专业权威性,另一方面评价者要理解学校发展的阶段性,双方坦诚交换意见,积极回应对方的关切,努力实现评价意见的一致性。

重建尊重校长劳动的评价文化。随着时代发展和改革深化,以被动接受为特征的评价已不能很好地适应发展,重建评价文化成为时代的呼唤。由于评价文化内隐无形常常被人们所忽略。但事实上,评价文化在评价改革中发挥着统摄作用,影响着评价改革的进程。因此,重建尊重校长劳动的评价文化势在必行。一是建立安全、信任的环境,破除公平名义下的一把尺评价,建立“差异化评价”制度,为协商留出空间,形成体现人本性、科学性、发展性、公正性、独立性的新时代评价文化氛围;二是把“尊重”作为评价的主旋律,在理想的评价文化构建中“尊重”往往被视为最基本的法则,它不仅能体现对校长工作成果的认同,更能让校长感受到价值与尊严;三是用技术破解过程评价的难题,用无感评价的技术减轻校长不必要的负担,让评价更科学、更人性。同时,不仅建立有上级主管部门、利益相关人、专业人员等多方参与的评价制度,更要建立在统一基础上的个性化评价指标,使“一校一评”成为可能,让评价更客观、更公正。

(作者系浙江省教育学会副会长)

《中国教师报》2025年02月19日第4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