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专业成长的征途上,安徽省章俊名师工作室的各位成员曾遭遇重重阻碍——
对于课题研究,他们常为选题发愁,难以兼顾研究价值与自身专长;探究时,又因方法欠佳、深度不够而停滞。
在专业阅读中,他们不知如何甄别筛选能够为成长注入动力的佳作,繁忙的工作还一次次击垮精心制订的阅读计划,使得阅读难以持之以恒。
再看教育写作,他们纵使心中思绪万千、感慨颇多,却受制于写作技巧的匮乏与学术规范知识的欠缺,难以将心中所想流畅地转化为笔下优美的文章。
这些短板牢牢地挡在工作室成员迈向更高专业境界的道路上。但危机亦是契机,困境同时指明了出路,章俊名师工作室靶向发力破“堵点”,不断探寻教师专业成长“密码”,助力教师成长蝶变。
锚定教学问题,攻坚课题研究
在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的教育变革浪潮下,不少教师教学实践受阻。学科核心素养落地难,大单元教学、学习任务群教学推行遇阻,教学评难以达成一致,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引入课堂障碍重重。这些问题就像一道道难关,阻碍着教学的顺利推进,让教师陷入了教学困境。
面对这些棘手的难题,章俊名师工作室积极引领大家寻求突围之法。作为工作室主持人,我携手成员童志国成功申报省教科院课题《指向培养高阶思维的高中语文读写融合研究》,深度剖析读写融合要点,全力探寻高阶思维培养路径。随后,我又与市教研员张婷申报并成功立项省电教馆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教学研究》,深入挖掘跨媒介手段在培养学生媒介素养方面的重要作用。
在我们的带动下,工作室成员纷纷行动起来。在“学科整合”理念的指引下,陈利玲、鄢雨苗主持市级课题《大单元教学视域下高中小说教学策略研究》,张黄霞、许信霞开展市级课题《大单元教学视域下高中思辨类文本教学策略研究》,阮镇、陈东升攻坚市级课题《大单元背景下高中散文教学策略研究》,袁芳、汪异莎主持市级课题《先秦诸子散文阅读对中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意义研究》。与此同时,随着“作业设计”成为教育热点,周伟、江丽娟结合校本作业设计项目,申报立项市级课题《新课标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校本作业设计策略探究》;张西雨、胡志勇立足德育工作,开展市级课题《基于五育融合的普通高中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
从课题选题、立项筹备到深入研究、最终结题,工作室所有成员全程深度参与。在这一过程中,大家积累了丰富的课题研究经验,视野得到极大拓宽,实现了自身专业成长的重大突破。通过这些课题研究,大家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活力。
这些课题研究成果不仅切实解决了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还吸引周边学校的教师纷纷参与到课题研究中,工作室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即便课题结题之后,大家也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而是向着更高目标迈进,继续向省级课题发起冲击,持续为教学实践提供坚实有力的支持。
扎根阅读积累,淬炼专业素养
在教育教学飞速发展的当下,知识更新日新月异,教师面临教学理念与方法更新的挑战。对于工作室成员而言,如何通过阅读提升专业素养、拓宽知识视野成为当务之急。但在阅读方面,问题丛生:缺乏系统规划、动力不足、内容零散、时间难保障且难以将阅读与教学有效融合,严重制约着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
专业阅读是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关键途径。为解决这些问题,工作室精心制订系统的阅读计划,鼓励成员广泛涉猎人文、教育教学、语文学科等多领域的知识,以满足教学和个人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同时,采取灵活多样的阅读方式,尊重成员的个性化阅读习惯,激发成员的阅读积极性,使阅读真正融入教师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实现阅读与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助力教师专业成长。
具体而言,工作室在年度工作计划中明确,每位成员每年需要潜心研读10本多领域著作,构建全面知识体系,为教学实践筑牢理论根基。同时,成员需要认真撰写读书笔记,记录阅读所思,将收获诉诸笔端,深化知识理解与记忆。
在阅读方法上,工作室倡导“拿来主义”,鼓励成员广泛搜集各类著作或期刊,再根据自身兴趣偏好与教学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筛选出适合自己的读物进行深入研读,使阅读更具精准性和高效性,避免盲目阅读,确保每次阅读都能满足自身发展的特定需求。同时,推崇“随其所愿”,摒弃对阅读内容与时间的刻板限制,充分尊重成员的个性化诉求,让成员能够按照自己的节奏和喜好进行阅读,将阅读变成一种随心随性、愉悦畅怀的习惯,自然而然地融入日常教学生活的方方面面。
此外,工作室巧妙运用切实可行的目标愿景为导向,秉持信任、协同的管理理念,全力营造充满意义感与特色化的组织文化氛围。以关爱尊重为激励手段,深入挖掘每位成员的内在潜力。
在这样的氛围熏陶下,工作室成员的工作观念从被动转为主动,自我认知愈发清晰深刻,创新工作方法层出不穷,塑造出积极向上的工作室精神文化生态。工作室成员在各级教学竞赛中屡获佳绩,教育科研成果丰硕,真正实现了专业成长的大步跨越。
聚焦写作突破,锻造教师笔力
在工作室的发展进程中,提升成员的写作能力始终是一项核心任务。起初,大家在写作方面存在诸多问题,面对学术论文尤其是其中复杂的专业术语常常望而却步,写作成为一道难以跨越的门槛。
针对这一困境,工作室制订了系统提升成员写作能力的方案,从基础抓起,多维度推进。
引入教学实录写作,要求工作室成员详细记录课堂教学全过程,涵盖师生互动、教学环节推进、学生反应等细节。通过撰写教学实录,成员能敏锐捕捉课堂关键信息,加深对教学过程的理解。这不仅为后续教学反思提供了翔实素材,还锻炼了成员对教学场景的文字描述能力,使其写作时能生动、准确地还原教学现场。
鼓励工作室成员讲述学生成长故事,捕捉教育中的温暖瞬间,为写作注入人文关怀。同时,要求成员书写备课和教学反思,复盘课堂成败得失,为后续教学积累经验。此外,还引导成员深度剖析教育现象,探寻背后的教育规律,在思考探索中提升教育理论水平。通过这些举措,工作室逐步提升成员的写作能力,帮助成员突破写作困境 。
明确了具体的写作方向后,工作室主持人带领成员深入研究教育教学类杂志的用稿取向,精准把握写作方向,鼓励大家积极投稿。近两年,工作室成员累计发表100余篇论文。这些文章不仅是写作成果的有力体现,更清晰地反映出工作室成员在阅读、写作、原创命题等方面能力的显著提升。曾经对写作望而却步的工作室成员如今已成功突破自我,将零散的教学经验转化为宝贵的教育智慧,在写作中感受到了教育的魅力,也为自己的专业发展开拓了更广阔的空间。
从初入职场的迷茫到如今能够从容自信地应对教学工作,从单一的教学方法到灵活运用多元创新的教学手段,从对教育理论的初步了解到深入钻研、厚积薄发。如今,工作室各位成员正带着这份成长蝶变后的力量,在教育道路上继续探索前行,向着更高的专业发展目标迈进。
(作者系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安徽省章俊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安徽省池州市第八中学教师)
————————————————
工作室名片
章俊名师工作室于2022年1月成立,2024年8月升级为安徽省名师工作室。工作室有特级教师1名、安徽省“特支计划”基础教育名师1名、市学科带头人5名、正高级教师1名、高级教师4名,获国家、省、市级学科教学类比赛奖项20余项。工作室成员已开展10余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5部。
《中国教师报》2025年03月12日第7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