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书法教育与德行养成教育相融合,以规范书写为载体,推动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艺术文化素质和身体健康素质全面发展,这一书法教学策略在山东省烟台市牟平育英艺术中学等实验学校取得显著成效。
本文系山东省烟台市语言文字科研项目、烟台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语言文字专项课题“中小学生汉字规范书写与德行教育相融合的研究”(课题编号:145—2023YYWZ029)成果。
直面数字化时代对汉字书写的影响。汉字是中华文明基因库的活态载体。规范汉字书写不仅是文化传承的基础工程,更是提升国民文化自信、筑牢民族精神根基的战略举措。
然而,在数字化浪潮的冲击下,汉字书写教育面临着严峻挑战。一项调查显示,约68%的小学生存在执笔姿势错误、手部肌肉发育迟缓等问题;中小学生的专注力阈值跌破7分钟,提笔忘字率近23%;78%的师范院校缺乏科学规范的书写教学法课程;县域书法教研活动覆盖率不足30%。
当前,学生书写能力退化、教学方式与认知规律脱节、高品质师资与教学需求断层、科学评价体系缺失、质量标准不明确等问题普遍存在,不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问题亟待解决。
重构汉字书写教育的三重范式。学校成立课题组,积极响应《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要求,落实《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中“建立科学训练体系”的攻坚任务,创立了“羲格教学法”,重构汉字书写教育的三重范式。
实现从经验传承到科学建模的方法论突破。首创“三宫八区”空间网格系统,构建“四线六度二十四法”结构化训练模型,开发“长度、角度、力度”等六维度量化指标体系。
实现从技能训练到文明传承的文化观革新。在哲学维度,将“道器合一”等思想融入“六循”教学原则;在美学维度,通过“聚内—守中—延外”法则和黄金分割比例连接传统与现代审美观念;在育人维度,以“规圆矩方”理念构建阴阳共生的发展观,以“羲格结体二十四法”中的“中正安舒”渗透立身之道,在“区位定点”笔画训练中参悟汉字构形智慧,以“中宫内收”体现“君子慎独”的文化隐喻等。
实现从单一介质到多维交互的技术融合创新。王世川研发了集方圆兼备、几何量化、绿色护眼为一体的国家专利习字格;进行教法升级,创设“肌群控制—神经强化—文化认知”三维训练路径;推动模式转型,构建“书写实践—文化拓展—道德涵养”闭环学习系统。
羲格教学法通过“黄金分割”“三宫八区”解决结构教学模糊化问题,借助“书写肌群训练体系”帮助学生克服对电子设备依赖,搭建“三维评价体系”突破传统评价局限,致力于构建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转化的教育实践范式,形成可复制的“技能+审美+育人”三驱型课程开发模型,破解传统书写教学中“重形轻神”的痼疾,使汉字规范书写成为文化传承的活态载体,重塑了AI时代汉字书写的文化价值坐标,为守护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库”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在县域实验区取得有益的实践经验。课题组以山东省烟台市牟平育英艺术中学为中心,选取山东省威海市府新小学、山东省莱州市扬务沟学校、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新城小学等作为重点实验校,从基础阶段开始,为学生扣好“以书悟道,习字育人”的第一粒扣子。
开发《习字修身》规范书写教材。从汉字的空间构成原理、笔画科学定位、书写规律入手,构建梯级培养目标。低年级侧重基本笔画和偏旁部首练习,强调肌群控制与区位记忆;中年级侧重间架结构训练,实现由基本笔画到偏旁、结构的循序渐进;高年级侧重速度与质量的兼容,注重汉字文化与人格修养的融会贯通。
深化特色教具创新应用。以羲格理论为指导,以汉字空间布局“三宫八区”为依据,设计开发“羲格范式黑板贴”,教师可以在板贴上直接书写范字,指导学生学写生字,提升教学效果。
制定“观、写、比、改、悟”生字教学“五步教学法”。“观”,即看整体、寻位置,引导学生观察一个汉字的整体,培养全局思维;“写”,即定首笔、找关联,辅导学生从整体中找主体、找首笔,以此为基准,通过已知找未知,在联系和比较中确定其他笔画的位置;“比”,即比范字、找不足;“改”,即寻规律,改到位,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学会触类旁通;“悟”,即悟字中之道,内化于心。
构建常态性、动态性和增值性“三维”评价体系。充分利用班级展板常态化展评书法作业;家校携手,让家长动态参与课程;尊重学生发展基础和个体差异,改变评价方式,凸显学生个体进步价值,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有效激发学生练字兴趣和学习动能,形成浓厚的练字氛围。
实验校2024年度质量检测数据显示,学生书写结构失衡度大幅下降,运笔流畅度和文化理解测试优秀率较高。实验校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新城小学学生书写成绩排名跃升至全区前列。学生养成了严谨规范的书写习惯,以及中正平和、坚韧不拔、敢于创新、勇于探索的精神。
实践证明,羲格教学理论能有效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与无限向往,提升学生书写技能,充分发挥审美教育、文化传承与德行浸润等多重育人功能,积极推动新时代育人方式转变。
《中国教师报》2025年03月12日第15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