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每天一节体育课”“每天在校2小时体育活动时间”的规定,各地各学校都在寻找落地的路径。体育运动对学生身心健康和学习有诸多益处是没有争议的事实,但学校体育的真实情况却不容乐观。
作为体育教师或体育教研员,我有很多机会进校指导,在走访学校或视导听课的过程中发现,许多学校都存在一定数量的有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学生。与此同时,学校、教师、家长对待学生心理问题后知后觉,只会在出现明显症状时才开始关注或引导治疗,缺乏提前干预的理念和能力。
我曾经做过相关调研,关于为什么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和学习有积极作用,一些学校和家长依然会为了让孩子刷题而放弃运动。调查结果显示,不少家长、教师甚至一些学校领导思维固化,认为体育只是“玩”,远不如刷题、提分重要。他们或是没想到或是不愿意承认,正是这种错误认知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学生心理问题的频发和高发。
国家卫健委的数据显示,我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呈增长趋势,不少医院心理健康门诊的青少年就诊量也在不断上升。四川省精神医学中心统计,2022年与2021年相比,儿童青少年情绪障碍、厌学门诊就诊人数增加了24%;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康宁医院小于15岁的低龄患者人次从2018年的3148位增至2021年的10613位……青少年心理危机频发,除了药物治疗和心理干预外是否还有其他选择?
体育运动在心理干预方面的实际价值是不容小觑的,3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可使焦虑水平下降27%;神经科学研究证实,运动时人体会分泌内啡肽、多巴胺等神经递质,内啡肽被称作“天然的镇痛剂”,能缓解压力、改善情绪,多巴胺则能激发愉悦感和满足感,让人从消极情绪中解脱出来。规律运动更是能够显著减轻抑郁、焦虑症状,改善情绪状态,增强心理韧性。可见,体育运动不仅能锻炼身体,还是一剂重塑心理健康的“绿色处方”。
中小学的体育课堂、大课间活动以特有的优势理应成为最理想、最自然的心理滋养疗愈空间,因为运动场上教师更方便进行即时性、场景化的观察,从而为心理干预赢得黄金时间。
体育运动对心理干预的特殊性在于,它打破了心理咨询室的“真空环境”,让心理问题在动态场景中自然显现。在体育课上,学生的心理问题会以独特的方式自然显现——有的学生极度抗拒团体运动,有的学生在比赛中表现出过度的攻击性或退缩性,有的学生无法承受任何失败。这些异常行为都是学生内心困扰的外在表现。当越来越多的学生回避对抗性运动,躲避团体游戏,这不仅是体育课堂的困境,更是当代青少年心理困境的具象化投射。
基于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视,不少地区进行了积极探索。浙江省推行的心理体能双教案制度要求体育教师每节课设置明确的心理干预目标,在速度训练中植入互助教育;成都市成华区建立的体育教师心理观察能力培训体系,配备运动行为分析应用程序,实时记录学生动作模式变化;广州市天河区的“家庭运动处方”计划,针对不同心理问题设计居家运动方案,为焦虑家庭安排同步瑜伽训练,为亲子关系紧张家庭设置协作障碍赛等;深圳市心理危机干预机构联合学校开发运动绘画课程。
一些教育工作者已经主动探索运动干预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方法与路径,但由于缺乏运动心理学系统培训等原因,限制了体育运动心理干预效果的深度与广度,目前学校体育这个“天然的心理滋养场域”“天然的心理调适剂”发挥的干预作用远远不足。这需要更多同行将心理干预目标融入日常体育教学与体育活动,帮助学生在跑道上释放压力,在篮球架下重拾自信。
30年的教师生涯中,我无数次看到体育中蕴藏的心理干预积极而巨大的力量——沉默寡言的学生在完成校园跑操时露出笑容,胆怯的学生在面对长跑、攀岩等挑战性运动项目时咬牙坚持、尝试突破……运动正在构建一个让学生更安心的心理训练场,我们也应该顺应社会发展趋势,让体育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疗愈师、守护者。
(作者系正高级教师,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体育教研员)
《中国教师报》2025年03月19日第3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