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锻造数智时代的“教育生态架构师”

发布时间:2025-04-01 作者:石群雄 来源:中国教师报

2025年3月28日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部署会的召开,预示着我国教育数字化迈入转型的深水区。这场变革推动教育管理者转变角色,从早期的“数字基建推进者”转向未来的“数字教育生态架构师”。在这场关乎教育未来的转型中,教育管理者如何实现从“技术应用”到“生态构建”的认知跃迁,成为战略落地的关键命题。

管理者要具备超越工具理性的战略视野。教育数字化不是表面上的“黑板变屏幕、讲台变终端”,而是涉及教育生产关系重构的深层变革。管理者需要建立三大核心认知,一要具备价值锚定观,始终坚守“技术赋能育人”的本质,警惕陷入“为数字化而数字化”的误区,确保新技术服务于学生全面发展;二要具备系统生态观,打破“单点突破”思维,建立涵盖课程改革、教学创新、评价转型、治理升级的协同推进机制;三要具备风险预见观,建立数据安全、算法伦理等风险防控体系,在技术创新与教育规律之间构建动态平衡。

认知跃迁要求管理者从“事务执行者”转变为“战略设计者”,在数字化转型中准确把握“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四位一体的改革逻辑。

管理者要完成数字领导力的四重修炼。面对新三年战略行动,教育管理者要构建复合型能力矩阵。一是战略解码能力,要将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转化为区域和学校的行动方案,建设“技术路线图”与“育人目标链”双向对接的操作框架;二是场景设计能力,要准确识别教育教学中的痛点,引领教师设计“人工智能+作业管理”“大数据+个性化学习”等创新应用场景;三是生态构建能力,要搭建政府、学校、企业、科研机构协同创新平台,建立“需求牵引、应用为王”的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四是伦理决策能力,要建立技术应用伦理审查制度,在数据采集、算法推荐等环节嵌入教育价值观引导。这些能力转型本质上是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微观实践,要求管理者在“技术理性”与“教育理性”之间找到融合点。

构建管理者素养提升的可持续路径。构建教育管理者数字素养发展的长效机制,要立足分层分类的精准导航逻辑,在培训体系嵌入“政策研读—案例剖析—实践转化”的进阶式培育路径——面向市县教育局长、校长、教研负责人等群体开发定制化课程,通过构建立体化培训体系实现能力跃升。同步搭建数字化转型实验区、智能教育场景实验室等平台,使管理者在虚实交融的教育生态场域中直面真实挑战,锤炼其战略解码与创新落地的复合能力。同时要构建发展性评价机制,围绕战略规划的前瞻性、创新实践的有效性、风险防控的系统性等维度形成动态评估体系,以数据驱动的方式追踪“学习—实践—反思”的螺旋上升轨迹,将评价结果转化为持续改进的动能。通过制度创新,打通管理者从认知迭代到行动突破的全链条发展通道,为教育治理现代化奠定人才基石。

构建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治理范式。当管理者完成自身能力提升,教育深层变革将如涟漪般扩散至整个生态系统。这场变革是数字文明与教育规律的价值共振,成功的关键在于管理者能否将技术工具转化为育人创新的内生动力,在算法与人文、效率与公平、创新与传承的辩证统一中探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终极密码。

教育数字化不是冰冷的“机器换人”,而是充满教育智慧的温度变革。当管理者能够超越技术表象并在数字技术与教育本质之间建立深层连接,当战略蓝图转化为每个课堂的育人实践,这场静悄悄的革命将重塑教育的未来图景。站在新三年行动的起点,教育管理者既要做“技术应用的明白人”,更要成为“教育变革的破壁者”,这是时代赋予当代教育人的历史使命,更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然选择。

(作者系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党委副书记)

《中国教师报》2025年04月02日第3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