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成长记录

从“实干者”到“觉醒者”的蝶变

发布时间:2025-04-15 作者:陈炜炜 来源:中国教师报

2025年是我教育生涯的第20个春秋。从初登讲台的惶恐到如今的从容,从关注教学技巧到思考教育本质,这段旅程带给我的不仅是职务、职称的变化,更是教育认知的迭代升级。我逐渐领悟:真正的专业成长是从“经验型”教师向“反思型”教育者的蝶变,是从“埋头苦干”到“智慧实践”的觉醒过程。

第一阶段:在实干中建立教育理解。刚入职时,我和所有新教师一样将“勤奋”视为唯一法宝。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坚持全批全改作业,用自行车轮丈量每个学生的家庭距离。这种坚持确实带来了可见的成效:班级成绩提升,家长认可度增加。但一次教学反思会上,校长的话点醒了我:“教育不是拼体力,而是拼智慧。当你的努力没有带来认知升级时,要警惕陷入低水平重复。”

这促使我开始建立“问题—反思—改进”的工作循环。以随迁子女小余的教育为例,最初的“自行车家访”只是表象关怀,直到发现他躲在出租屋看书时,我才真正理解:外来务工子女需要的不仅是生活关照,更是文化认同和情感归属。这个认知转变让我调整策略,从单纯的物质帮助转向构建支持系统——建立班级图书角,组织城市探索活动,创设家校共育平台。这段经历也让我明白:教育智慧始于对问题的深度理解。

第二阶段:在创新中重构专业认知。2014年开始接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成为我专业发展的关键转折。当传统课堂遭遇“道墟古桥三问”(你们知道家乡道墟有多少座古桥吗?你们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它们背后又有怎样的故事?)的尴尬时,我意识到:教师的知识权威正在消解,我们必须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设计师”。

在开发乡土课程过程中,我逐渐形成“三维备课法”:知识维度,不仅要掌握教材内容,更要构建跨学科知识网络;学生维度,通过前测分析认知基础,设计差异化学习路径;环境维度,挖掘社区资源,将真实世界转化为学习场景。

这种转变带来惊人的效果:学生制作的“道儿兔探古桥”明信片、“道墟记忆”徽章被道墟街道办事处当作伴手礼送给参加第二届道墟乡贤大会的嘉宾,实践成果获得省级奖项。更可贵的是,我看到农村孩子在乡土主题实践活动中展现出很强的独立性、协作力以及领导力。这验证了杜威“做中学”的理论:当学习与生活经验连接时,每个孩子都能找到成长支点。

第三阶段:在引领中实现认知迭代。2022年8月,在担任副校长后,我面临新的成长课题:如何将个人经验转化为团队智慧?在指导青年教师时,我创建了“成长四步法”:现象观察,带着问题意识走进教育现场;归因分析,用教育理论解释现象本质;策略验证,设计可复制的教学方案;反思迭代,建立持续改进机制。

2023年备战优质课期间,我刻意将准备过程转化为公开的教研案例,展示12次教案修改的思维轨迹,分享说课稿背后的设计逻辑,组织团队模拟评课。这种“透明化”的专业成长方式,意外带动了学校教研文化的变革。

回望来路,20年专业成长带给我三个启示:首先要突破舒适区,主动寻求“认知失调”,在解决复杂问题中获得真成长;其次要建立反思习惯,定期记录“关键教育事件”,复盘后总结并形成相应文稿;最后要构建学习共同体,通过公开教学、案例分享实现经验转化。

教育者的成长,是一场从“术”到“道”的精神跋涉。当我们的视野从“教学技法”跃升至“育人使命”,便能在三尺讲台触摸到教育的星辰大海。叶澜教授“教育生命”的论述启示我们:真正的专业成长,是向着“大先生”境界的永恒攀登——既要精进“授业解惑”的技艺,更要淬炼“传道明德”的品格。每一次对“为何而教”的叩问,都是教育生命的拔节之声;每一回对育人初心的坚守,都在为“经师”与“人师”的统一写下生动注脚。这条向光而行的路上,觉醒的不仅是教学方法,更是一个教育者的精神海拔。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百官重华小学)

《中国教师报》2025年04月16日第7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