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理论探微

挖掘聊斋文化内涵 助力新文科建设

发布时间:2025-04-15 作者:蔡相宗 白银银 王 婷 来源:中国教师报

作为当前教育界关注的重要课题,新文科建设既是创新,又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回归。因此,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内涵能够为新文科建设提供有益借鉴。聊斋文化在跨界融合、问题导向、以人为本、技术引领四个方面对新文科建设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对坚定文化自信大有裨益。本文将以聊斋文化为例对此进行探析。

跨界融合

新文科的首要特征是淡化分科治学,致力于跨学科研究,尤其注重人文社会学科与农学、医学、理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新文科建设宣言》提出“鼓励支持高校开设跨学科跨专业新兴交叉课程、实践教学课程,培养学生的跨领域知识融通能力和实践能力”。目前我国学科门类为14个,作为典型的跨学科创作,聊斋文化包含了文学、农学、医学、艺术学、教育学、哲学、法学、理学等多个学科内容,暗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科整体观、系统观。

聊斋文化的跨界不仅体现于文、农、医、哲、法、理、艺术、教育等多学科的平行创作,更体现在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一是人文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例如,《聊斋志异·刘夫人》篇体现了文学与经济学、教育学、历史学的跨界交叉融合,其中暗含现代商业信贷投资理念,隐喻了明清时期农村赌博成风的现状与危害。二是人文社会学科与农学、医学、理学之间的跨界交叉融合。例如,《聊斋志异·地震》篇体现了文学与史学、理学的交叉融合,其中描述了历史上发生的“郯城大地震”,暗含了如地声现象、地震纵波、横波等理学地震常识。《伤寒药性赋》将医学与文学跨界交叉融合,以汉大赋的文学形式宣传用药知识。《农桑经》则体现了农学与教育学的跨界交叉融合,将务农牧牛与养人育人相联系。

问题导向

新文科摒弃了“为学术而学术”的急功近利思想,突出问题意识以及服务于国家战略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导向。而聊斋文化的问题导向正是致力于解决基层百姓的急需急盼,对此聊斋文化中各领域作品都有明确表述。

在农学方面,《〈农桑经〉序》指出,蒲松龄搜集《农训》知识以及前人所撰养蚕资料,编成此书便于百姓掌握农桑劳动经验技术;在法学方面,《〈怀刑录〉序》提到便于百姓知法守法;在哲学方面,《省身语录·序》便于乡党修身齐家;在教育学方面,《日用俗字·自序》便于百姓学习日常生活用字;在艺术学方面,《柳泉公行述》便于山村野夫于潜移默化中移风易俗;在理学方面,《〈会天意〉序》和《抄录〈观象玩占〉跋》都提到旨在便于农民观测日月北斗、云量雨量推测天气以助农用;在医学方面,《〈药祟书〉序》指出,此书便于山村百姓根据书中药方即可看病取药,药方所列药材皆百姓日常生活常见之物。

以人为本

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是深耕新文科的肥沃土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新文科建设须以人的发展为根本遵循和最终目标。聊斋文化肯定了天、地、人三才中“人”的地位和价值,并宣扬天人合一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聊斋志异》采用魔幻艺术手法,但却始终紧贴现实人生,肯定“人身”的难得和人性的高贵。例如,《聊斋志异·莲香》篇中鬼怪感叹“天下所难,非人身哉”;《聊斋志异·杨大洪》篇提到“天上多一仙人,不如世上多一圣贤”;《聊斋志异·堪舆》篇则指出儿孙是否有福与风水无关,取决于人的孝悌之道,突出了人的主导价值。

聊斋文化同时强调天人合一思想。《聊斋志异·画壁》篇指出“幻由人作”。聊斋中所谓狐妖、鬼魅、畜生、神仙等一切生命都是“人作”,人心不同是狐妖、鬼魅、畜生、神仙等一切生命产生的根本,人与一切生命又是密不可分的合一关系。蒲松龄在《〈会天意〉序》中同样提出:“天地之始终,犹一人一物之始终也。”此处申明天地即人,天地万物与人始终合一。

技术引领

新文科建设须紧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趋势,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与文科专业深入融合。蒲松龄也运用所处时代的技术手段助力聊斋文化的创作,扩大传播流量,体现出中华文明的创新性。

一是设立茶摊搜集志怪创作素材。《聊斋自志》中提到,众人皆知蒲松龄雅爱搜神,喜人谈鬼,因而将所知鬼神故事纷纷“以邮筒相寄”。二是充分利用毕家“网络平台”。蒲松龄到毕家“尚书府”做塾师长达30年,结识众多高官显贵、文章大家,并在充分利用毕家“万卷楼”图书馆搜集前人题材后,“化腐朽为神奇”改编创新聊斋小说。据聊斋学研究名家、山东大学教授邹宗良考证,《聊斋志异》共有490余篇作品,其中460余篇作品是蒲松龄在毕家教书期间写出来的。三是注重名人效应。蒲松龄曾邀请文学家王渔洋,达官贵人高珩、唐梦赉为《聊斋志异》作序并指导,他们所写序言对《聊斋志异》价值的肯定与传播具有重大意义,所达到的“广告效应”不言而喻。

综上所述,聊斋文化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文科建设存在许多共通之处,对新文科建设有重要参考价值。未来,我们有责任继续挖掘聊斋文化内涵,坚定文化自信,为新文科建设贡献更大力量。

(作者单位均系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人文学院。本文系2024年度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齐文化精神内涵与淄博两度爆火关系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L2024Z05100654)

《中国教师报》2025年04月16日第14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