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家孩子竟然能获得一张奖状,上学6年了,这是第一次!”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第二实验小学六(3)班学生小赫的母亲,紧握班主任陈敏敏的手,激动地说,“孩子回家都高兴坏了,离家老远就一边跑一边大喊:‘妈妈我得奖状了、妈妈我得奖状了’!”
也难怪,小赫在家人和同学心目中一直是一个表现平平的孩子,学习成绩没有一门学科名列前茅,在音乐、体育、美术等方面也未展现出天赋,似乎就是一棵不起眼的小草。这次获得一张奖状,怎么不让孩子和家长高兴呢?
去年,学校领导班子在日常管理中发现,全校41个班级,每个班级约50名学生,但每学期通常只有20人在各类评比考试竞赛中获奖,大部分学生与奖状无缘,有的学生甚至在整个小学阶段都不能获得一张奖状或一次较大的肯定。
没有适当的鼓励表扬,学生的积极性何来?进取心何来?荣誉感何来?童年的幸福记忆何来?学校领导班子研究决定在全校开展一个实验,每学期为每个学生至少奖励一张奖状,并且要求:不能不负责任地乱发奖状,而是要细心寻找每个孩子的闪光点,适时鼓励。
老师们刚开始并不理解。每次文化课考试前几名奖励了,音体美各种活动表现好的学生奖励了,成绩进步的学生奖励了,喜欢扫地劳动、学雷锋做好事的学生也奖励了,可总有几个孩子表现平平,实在找不到发奖状的理由,大家有些为难。
一次,六年级教室旁边的厕所漏水,水哗哗地从管道淌出来,眼看就要流满整个地面,后勤主任、班主任及时赶到现场却找不到水阀,就在大家束手无策时,六(3)班的小赫顺着水管快速找到了,水流停止了,还修理了一个坏掉的水阀,大家长出一口气。第二天,班主任陈敏敏在班会课上说:“昨天,我们学校二楼的厕所水管坏了,水流了一地,是小赫同学解决了问题,大家说,该不该表扬他?”学生异口同声说:“应该。”陈老师高举一张“维修小能手”的奖状:“请小赫同学上台领奖”。学生一起鼓掌。
原来,小赫的爸爸在水厂工作,父子二人经常一起走家串户抄写水表,修理水管是小赫耳濡目染积累的知识。那件事之后,小赫脸上经常洋溢着灿烂的笑容,自信多了起来,在课堂、操场上的各种表现积极了起来,精神面貌有了很大变化,就连走路都轻快了起来。
孩子的先天遗传不同,也会有不同的家庭和阅历,从而形成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传统的“木桶理论”不适合培养孩子,因为我们不是靠自己的短处生活,而是靠发挥长处度过我们的人生。
而传统教育往往以成绩论英雄,导致许多在其他方面有天赋的学生常常被忽视。多元智能理论指出,人拥有多种智能,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智能组合。心理学研究则表明,某种行为产生积极的结果时,该行为会被加强。奖状作为一种正面强化物,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积极性。通过为每个学生颁发奖状,多一把尺子衡量学生,就能够关注到他们在不同领域的优势,让他们自信,让他们阳光,让他们快乐,让他们在擅长的领域发光发热,从而获得不断向上向善的动力,形成真正的良性循环。
开展这一实验以来,许多原本性格内向、学习成绩不太理想、逐渐对学习失去信心的学生,状态发生了巨大改变。他们的自信心逐渐增强,学习生活态度也发生了转变,开始主动学习其他科目,成绩也有了明显的进步。
当然,让每个学生每学期至少获得一张奖状,绝不是简单地发奖状,它考验着教师对学生的一颗爱心、善于发现学生身上闪光点的细心和静待花开的耐心,同时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体差异,通过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促进他们的成长与进步。
(作者系安徽省怀远县第二实验小学党支部书记)
《中国教师报》2025年07月02日第6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