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强师·奠基 | 高质量师范生培养创新案例

师范生数字胜任力培养的“晓庄实践”

发布时间:2025-07-01 作者:陈维维 来源:中国教师报

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所描绘的蓝图中,推进教育数字化、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成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与支撑。南京晓庄学院以其深厚的行知师范文化底蕴、数字化赋能的前瞻教育视野,积极探索师范生数字胜任力培养的新路径,为智能时代的教师教育改革贡献“晓庄智慧”。

融入教育强国战略,明确培养新目标。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为响应国家对教育数字化转型和强师计划相关要求,学校一直将数字胜任力融入学校发展规划,列入师范生培养目标,进入课程培养方案。以《教师数字素养》标准为依据,构建了技术意识与知识、技术开发力、技术应用力、技术发展力、技术伦理“五维”培养目标框架,从而在面对技术快速迭代时,保持师范生数字胜任力培养目标的正确方向。学校通过打造智慧校园,加强教师研修,创设一流课程,拓展技能实践,申报教改课题等为培养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的未来教师队伍提供坚强保障。学校专门成立了数字化教学与研究部, 开展师范生、本校教师、中小学教师的数字素养培养专项研究、教学与培训。

融合基础教育需求,构建育人新体系。服务基础教育的教师岗位教、学、评、研、育的新需求,学校从思政领航定方向、素养衔接明目标、技能本位显方式、平台联通富条件等方面构建了“四位一体”师范生数字胜任力培养体系。思政领航方面,建立了思政课程、专业课程、技术伦理、校本文化四维融合的思政体系;素养衔接方面,随技术发展而重塑信息素养、数字素养、智能素养持续迭代的核心素养目标;技能本位方面,实现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项目化学习、小先生技能训练营、校内外技能大赛的递进式实训模式;平台联通方面,打通了不同技术工具、前置后续课程、不同专业活动、见实习安排等之间的共生关系。“四位一体”的培养体系为达成师范生数字素养培养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融汇学校内外资源,拓展实践新场域。学校以陶行知“社会即学校”的生活教育理论为遵循,构筑了课程实践—社团实践—职场实践—社会实践“四域贯通”的实践体系。学校破除只在课堂上培养师范生数字胜任力的窠臼,多方位拓展学生学习实践场域,在信息技术、数字教育技术、STEAM教育、AI教育微专业的多模块系列课程的实践中,使学生学会不同技术的操作使用;在技能训练营、作品大赛、技能大赛、志愿服务校内师范生的社团实践中,使学生学会技术的利用与展示;在教育见习、跟岗实习、毕业实习、顶岗实习的职场实践中,学生的技术能力得到历练;在“晓童年”、“励志阳光”义务支教、校外“双减”小先生、三下乡公益活动中,学生社会实践力得到升华。学生的实践从第一课堂延伸到第二课堂,从学校扩展到社会,从职前学习训练拓展到职后岗位锻炼,实现能力融通、素养提升,我们正在努力培养适应数字时代的识技、会技、用技、善技的具有新质数字素养的中小学教师。

融通乡村教育振兴,彰显改革新成效。学校师范生数字胜任力培养的创新实践为师范生在教师岗位高质量就业提供了有力支持,还支撑了学校获得11个国家级、省级一流师范专业建设点、2个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人工智能+教育等2个省级研究平台、省级虚拟教研室等。学校积极推广成功经验,与丽江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等高校开展对口支援活动,通过慕课西行、线上教学研讨等方式分享改革经验;面向新疆、青海、重庆、陕西、河南等中西部地区、江苏乡村中小学教师和校长开展专题培训活动,有效提升了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和教学水平。

展望未来,南京晓庄学院将继续秉持“求真求精求新”的校风和“教学做合一”的校训,主动融入智能时代潮流,不断创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为培养更多具有数字胜任力的优秀教师而努力奋斗。

(作者系南京晓庄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中国教师报》2025年07月02日第13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