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审美成长不可辜负

——读《刘晓蕾〈红楼梦〉十二讲》

发布时间:2022-11-16 作者:曹勇军 来源:中国教育报

《红楼梦》是一部名著,课改后被列入高中语文教材必读书目,但是学生们读得很辛苦,甚至可以说是痛苦,他们迫切需要帮助,扫清阅读的障碍。于是《红楼梦》辅导读物一时铺天盖地。其中,一类是高中名师编的,这一类书的最大不足是“能下不能上”,大多是匍匐在文本中,把丰富多样的作品化为若干的知识点,提升不上去;第二类是红学专家写的,有些确是红学研究的经典,但是这类书的问题是“能上不能下”,所谈的问题没有触碰到学生阅读中的难点和痛点,答案在空中飘,并不适合时间和精力有限的中学生阅读。因此,《刘晓蕾〈红楼梦〉十二讲》就显得与众不同,很适合中学生阅读,可以帮助他们迈进“红楼”,徜徉艺术世界,获得成长,对教师开展教学也颇多助益。

立足于普通读者的立场和视角

我们在阅读中常常会有这样的疑问:书中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人物?小说的主题是反封建吗?怎么读懂前五回?怎么看待后四十回?宝玉是怎样的一个人?为什么有的人拥黛、有的人拥钗?为什么宝黛之爱如此真实动人?曹公写爱情的奥秘在哪里?为什么作者一而再再而三地剧透故事和人物的命运结局?等等。刘老师有问题意识,针对普通读者的困惑,提供了自己的阅读感受和思考,而不是陷于烦琐的考据和名家的评论之中。比如最后一个疑问,刘老师提供了一个极有想象力的解释:“通过剧透可以营造出浓厚的命运感和悲剧感,读者似乎开启了上帝视角,眼睁睁地看着书中人一步步走向自己的命运,不差分毫,相当震撼。”

刘晓蕾在给读者的信中坦陈:“这本书没有高头讲章,也不搬弄大词”,而是带领读者“走一条小径,在这里,你能看见爱、美与青春,领略大观园里的遍地芳华,以及人性的丰富和幽微”。其实,刘老师书中这一个一个困扰我们的问题,归结起来就是“为什么要读《红楼梦》”和“怎样阅读《红楼梦》”这两个问题,这是普通读者阅读中的最大困惑,也是贯穿全书始终的根本性追问。你跟着刘晓蕾老师在大观园里走一遭,看见人情世故,看见人性之光,也就解决了这两个问题,看见了更好的自己。

因为立足于普通读者的视角,她理解读者,尊重读者,书中的话语姿态既非高高在上,也非一种迎合,而是一种恰到好处的分寸感和对话感。我尤其欣赏书中古今中外打成一片的写法,以及学术与生活浑然一体的调性,觉得亲切有味。提起合欢花浸的酒,她会联想到《追忆似水年华》中玛德莱娜小蛋糕,讲到贾母把珍贵的“软烟罗”纱随手送人,她感叹这举重若轻的风度,就像拿爱马仕当买菜包;她引《星际穿越》中的虫洞,让人理解高维对于低维的俯视,又用圣埃克苏佩里《小王子》揭示宝玉博爱精神的内涵;她说《麦克白》中台词“人生就像一个白痴所讲的故事,充满了喧哗与骚动,却没有意义”就是《好了歌》的意涵,她讲一僧一道代表着觉悟,是启蒙角色,如引导但丁进入天堂的“缪斯女神”贝雅特丽齐……此外,存在主义、后现代理论、“高语境文化”理论,博尔赫斯、米兰·昆德拉、海德格尔,以及俞平伯、张爱玲、海子等人的言说被融进文中,与作者的解读分析化为一体,给人思考启示的力量,也使行文具有某种美文的特质。

富于现代人的眼光与思考

刘晓蕾眼睛很毒,又快语爽利,每每说到人物的一笑一颦、一言一行,生存处境,多能一语破的。她说宝玉“亦石亦玉”,说黛玉“孤独而自由”,说宝钗是“复杂的现实主义者”,尤其是书中那些女性形象,更仿佛是她的闺蜜姐妹似的,抓得又准又狠,还往往出人意外,让人想一想不住地点头。她说林黛玉“仙气飘飘”,王熙凤“生机勃勃”,晴雯是“罪与美”,袭人是“俗世之爱”,其着眼点是人物的精神品质,而非几句性格标签。我想之所以如此,背后有她的现代人的眼光在,所以才会有这样敏锐地发现和概括。

在一般读者眼中,宝钗长于人际,有城府、会做人,甚至不少读者把她当作宝黛之间的“第三者”,流露出对其人的鄙视,但刘老师则用“复杂的现实主义者”来理解她。宝钗很中国,“她身上的‘复杂’是中国人和中国生活的‘复杂’,在她身上有中国式的人情世故,也有中国式生存的全部奥秘”,甚至,“隐藏着我们中国人的焦虑与恐惧”。她善于藏愚守拙,深谙被社会承认才是安全之道,可这种聪明何尝不是一种恐惧呢?因为恐惧,她选择隐藏自我、保护自我,现实是什么样子,她就活成什么样子。其实作者是在拷问我们,你曾经以什么样的姿态活过?你真的活过吗?刘老师之所以有这样的认识,是因为她有现代人的思考和视野,站在现代人的立场去质疑和反思,才会发现宝钗身上的丰富和复杂,借助现代人的眼光和思考理解这样的人物,让人经受道德和审美双重考验,提升我们对自我的认识。诚如作者所说,读书就是读自己。

《红楼梦》到底是一部什么书?在诸多说法之中,刘老师更认同这样的说法:它是一部生命之书,也是一部成长之书。读《红楼梦》,并不是阅读一部外在于自己生命成长的他人的传奇故事,而是通过对作品的深入解读,获得对自我生命的深刻认识和理解。宇宙很大,生命更大,成长最大。

    一本鉴赏之书

与《水浒》《三国演义》《西游记》不同,《红楼梦》很难向别人讲述,为什么?它是一部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小说。书中有许多为读者津津乐道的桥段,说起《红楼梦》,我们往往最先想到的是这些著名的桥段,又或者可以倒过来说,对这些桥段一无所知或者读而不知其味儿,恐怕很难说我们真正读过了《红楼梦》。这些桥段有“女娲补天”“绛珠仙草”“警幻指迷”“可卿春困”“凤姐弄权”“元春省亲”“黛玉葬花”等。这些都是书中的情节枢纽、关键事件和人物定格,是《红楼梦》中精彩的乐句和华章,它们有丰富的细节,透射出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和幽微的人性,通过它们,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作品。

这本书精选这些富有细节感的桥段,引导读者去细细品味作品的精妙之处。比如书中作者带领读者一起欣赏了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中“宝钗扑蝶”这个折子:宝钗听到小红和坠儿的悄悄话,为避免牵连,洗脱嫌疑,便假装捉迷藏寻找黛玉,金蝉脱壳。刘老师书中的赏析还原了人物深隐幽微的心理活动,带领读者一起去触摸这个日常生活的场景中隐藏着的宝钗的权变和内心的江湖。

毕飞宇说,如果我们有足够的想象力,如果我们有足够的记忆力,我们就可以将曹雪芹所制造的那些“飞白”(留白)串联起来,了不得了,我们很快就会发现,《红楼梦》这本书比我们所读到的还要厚,还要长,还要深,还要大。可以说,刘晓蕾在书中正是通过这一个一个桥段的赏析,示范《红楼梦》的读法,那就是有耐心、细细鉴赏,通过细节和空白之处,把握人物的精神世界,而这恰恰是我们中学生阅读《红楼梦》普遍缺乏的。她的示范对于学生走马观花、只关注结论和中心这样的粗陋的读法和习惯,是一种善意的提醒。

刘晓蕾用她自己的阅读经验,反复提醒我们读“红楼”这类经典的关键:“读经典调动的是自己的阅历、个性和三观。读书其实就是读自己。”读“红楼”,如果说有什么秘诀的话,也许就是个人经验、现代思考和审美成长三者缺一不可,化合共生。

(作者系江苏省南京市第十三中学特级教师)

《中国教育报》2022年11月16日第11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