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诗画中国》:跨越时空 与美对话

发布时间:2022-12-02 作者:田梅 来源:中国教育报

美具有引人向上向善的力量,而当这种美植根于我们自身的文化传统之中,它所蕴含的力量便更加持久和深厚。近期热播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文化节目《诗画中国》,以“诗画合璧”的全新样态,为观众呈现了一幅赏心悦目的中华文化壮美图景。

诗画合璧,构筑经典永恒的文化宝库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库。一档文化节目的创作,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根魂”的坚守。《诗画中国》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汲取精髓,深深植根于本国、本民族的历史文化沃土,由此构筑起一座经典且永恒的“文化宝库”。这座“文化宝库”的核心载体即诗与画,二者同为中国最古老也最具生命力的文化创作活动,记录着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传承着中华文化的脉络,彰显着中华民族的精神。

“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鲜明特色。中国自古以来便具有题画诗这种诗歌类型,也有许多兼具诗人与画家双重身份的古代艺术家。画与诗紧密嵌合的中国画,逐渐发展为世界美术史上独树一帜的艺术样式。因此,《诗画中国》“诗词壮志,丹青抒怀”的创作思路,是怀着一颗至真至诚的敬畏之心,走进历史深处,与诗人画家展开跨越古今的心灵对话,探寻中华文明的迢迢源流。

基于此,画作的选择便成为整档节目的首要工程。主创团队整理了近200幅画作,经过专家团队的层层把关,反复修改了近20次才确定最终60余幅画作,时代跨度上覆盖了从魏晋到明清近2000年的历史,其中有《韩熙载夜宴图》《五牛图》等传世名画,也有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李唐的《万壑松风图》、仇英的《赤壁图》等诸多大师名作。诗词的选择同样重要,导演组从近300首古诗中挑选出上百首与画作相匹配的诗词,其中有珠联璧合之作,如王冕的《墨梅图》与题画诗《墨梅》;有互为灵感的彼此致敬,如仇英的《浔阳琵琶图》取材自白居易的《琵琶行》;有主题共通之下的巧妙搭配,如王维笔下的“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正与《江干雪霁图卷》意境相合……让节目真正做到“诗画合璧”,带领观众体会“纳山河万景,涵上下千年”的中国诗画之美,润物无声般构筑起对本国、本民族文化根脉的坚定自信。

守正创新,打造多元一体的艺术盛宴

“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构筑起诗画合璧的文化宝库之后,如何立足传统、守正创新,激发传统文化的当代生命力,打破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隔阂,是节目创作过程中更为重要的命题,这也是“两创”的核心环节。

《诗画中国》延续了总台“思想+艺术+技术”的创作理念,着力拓展传统文化当代表达的深度与广度,精心打磨既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又能够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符合世界进步潮流的文艺精品,开辟出厚重而经典、创新而多元的文艺新境。

新境之“新”首先体现在传统文化与多种艺术形式的融合。整档节目没有设置固定的形式标签,而是量体裁衣,为每一幅画寻找最确切的表达方式。节目全面融合了歌曲、舞蹈、戏剧、曲艺等多种样态,融入京剧、评弹、武术、朗诵、音乐剧、肩上芭蕾、木偶剧、钢琴、琵琶等多重艺术手段,真正打造出一场底蕴深厚、古今交融的文化盛宴,一座审美多元、形式多样的艺术殿堂。如在展现马远作品《水图》时,任敏、王西、陈添以一曲水下舞蹈,再现了画家笔下的十二种水形、水意,最终创造出“上善若水”的唯美意境。再如,展现明代画家徐渭笔下的《杂花图》时,钢琴家郎朗置身水墨场景中,与乐队一同用数字化“水墨交响”的形式,在黑白琴键与水墨之间呈现出“等量齐观”的文化哲思。 

新境之“新”还体现在先进科技手段对传统文化的赋能。节目将CG、AR等先进技术手段,与诗、画、音、舞、剧、曲等艺术形态相融合,配合以电影级别的拍摄与制作,令中国诗画“跃然纸上”,还原出可游可居的诗画“桃源”。如《溪山行旅图》中,壮美山景通过CG技术立体化重塑,千百年来未曾相遇的画中三人得以共享山水之乐,而这背后则是中央美术学院的师生对画作长达两个月的拆分、重绘、建模。又如,在展现南宋画家李嵩的《货郎图》时,节目采用沉浸式动画,以孩童视角打造出货架上琳琅满目的“小天地”,观众跟随韩昊霖的步伐一同进入古画,沉浸式感受南宋的风土人情和古代商业贸易的繁荣发展。

仰赖于整个团队包括诸多外援的协同合作,节目给观众带来了极富冲击力的全新感官体验,让传统文化与美术作品焕发新颜,碰撞出更丰富的文化内涵表达,延伸出更深广的现实意义。尤其是,很多节目在学校和学生中间广受好评,作为美育课堂的延伸,在寓教于乐过程中,引领更多学生、年轻人深度体验中华文化艺术的雅趣,引导他们成为中华文化的忠实守护者、传承者与创新者。

铸魂立心,拓展诗画文化的育人维度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中国诗画之美不仅在一个“艺”字,更在一个“格”字,许多传世经典都贯穿着创作者对家国天下的深邃思考,对道德与品格的坚守;蕴含着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通过十组古语,集中提炼展示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而中国传统诗画则是这些观念与精神的重要载体。

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经说过:“美育之目的,在陶冶活泼敏锐之心灵,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诗画中国》结合历史背景和典故,深入挖掘诗画背后的精神内涵,充分运用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教化资源,努力为当代人、为下一代人带来跨越千年的精神滋养。例如,在展现唐代画家韩滉的传世之作《五牛图》时,采用了创意动画的形式,一头头形神各异的耕牛跃然而出,不仅呈现出一幅幸福的田园图景,更蕴含着从古至今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砥砺奋进的精神密码;再如展现赵孟頫等共作的《快雪时晴书画合璧》时,廖昌永、阿云嘎二人以音乐剧的形式倾情演绎,传递出赵孟頫与黄公望的深厚师生情,勾勒出古代文人彼此敬重、传承创新的治学传统;又如展现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燮所作的《竹石图》时,不仅以武术的形式展现了竹之风骨,更在康震老师的解读中走进板桥先生倾心为民、正直高洁的一生……

天地有大美,人间有大德。千百年来,画家诗人与山河对望、走过命运跌宕,立万象于胸中,传千年于毫素,从壮美天地走向壮阔胸襟,从月光朗照回归心明澄净,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阐释,只有超越器物层面,走进文化深处,寻求跨越时空的精神和鸣,才能让作品真正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从而感染人、激励人、塑造人。

(作者系《诗画中国》制片人、总导演)

《中国教育报》2022年12月02日第4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