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

融德于情:创新学科育人方式

发布时间:2022-12-03 作者:高智华 来源:中国教育报

全国教育大会之后,五育融合已成为基础教育界高度关注、积极实践的热点。一个区域能不能务实有效地促进五育融合、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地找到适切路径,是对全区域办学方向和办学智慧的现实考量。

面对五育融合的新语境,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顺势而为,于2021年3月推出“融课堂”改革,并将“融德于情、融学于境、融思于问、融教于评”作为“融课堂”的“四梁八柱”。其中“融德于情”的课堂实践主张,从顶层设计开始,以全学科、全学段、全过程优化“融课堂”改革,推动课堂育人方式的转型,为“学科育人”这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提供了具有原创性的新注解。

学科育人——“融德于情”的突破之处

“融德于情”,旨在从涵养公德、私德、大德的范畴,培塑学生的良好道德人格,既立足于学生当下的成长,更着眼于他们未来精神成长。大丰教育人清醒认识到,仅仅盯着分数的教育,也许会换来暂时的虚假繁荣,却无法助力学生更持久地完成有道德的幸福人生答卷。学生的成长,既要有指向“高分”的学业性质量,也要有指向“高能”的发展性质量,更需要有指向“高兴”的生命性质量。

在“融德于情”中,“德”既包含理想信念、爱国情怀、法治意识等在内的政治立场和思想观念,又包含品德修养、奋斗精神、责任担当、健康情感、劳动精神在内的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还包含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唯物史观在内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了把这些隐藏在知识背后的元素挖掘出来,“融课堂”特别强调教师对学习内容进行意义建构和增值。

从目前已呈现的大量案例可以看到,“依托学科”“通过学科”“在学科之中”,已经成为“融德于情”的基本实践方式。由于各门学科主动扛起了“德”的责任,育人的味道也自然而然地醇厚起来。比如,数学学科在学习“圆的认识”时,教师会主动切入“一中同长”的古代思想,既帮助学生理解了半径、直径,又不着痕迹地嵌入了民族自信。基于学科的融德实践,除了着力挖掘本学科学习内容的育人价值外,还倡导各学科学习内容之间育人价值融通开发,实现育人指向的跨学科学习;倡导各学科学习内容与生活之间育人价值的统整,实现育人指向的生活实践。

在德育话语体系中最受崇尚的“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境界,在大丰区被归结为一个“融”字,赋予其包容、融和、融化等意蕴,追求融为一体、协调发展、和谐完美的育人状态,凸显了育人的弹性特质。比如,下课时教师让不能很好融入同学的孩子帮助自己关闭显示屏的举动,就体现了融洽关系的育人理念。同时,“融德于情”中的“情”,主要着眼于情智、情境和情理等方面,无论是德的化育还是智的开悟,都离不开学习者主体意识的觉醒。抓住了“情”这条主线,就找到了打开心智之门的钥匙。

学生立场——“融德于情”的立身之处

“融德于情”的实践,倡导把“让每一个孩子都能自信、从容、有尊严地站立着”作为追求,努力让所有学生都被看见、能发展、有成长,教育才有可能真正发生。这种学生立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站在学生角度,以孩子的眼光看过去。比如,推行以预学单、研学单、作业单“三单”为板块的“融学单”设计,就是遵循儿童学习逻辑,从课前预学、课中共学、课后续学三个维度,为学习真实发生提供支撑。“融学单”所倡导的“少就是多”“慢就是快”的设计理念,以及诸如“质疑问难”“我的收获与反思”等模块,就是学生立场最真实的投射。比如在当地偏远的村小渔业小学,学生基本都是留守儿童,但是由于学校整体推行以“融学单”为支架的课堂改革实验,课堂上每个孩子都呈现出幸福的表情。 

二是关注“每一个”,而不是“那几个”。前期,大丰区所有教师都在执行一条课堂教学铁律,即每节课的助学方案中,必须罗列出本节课特别需要关注的学生名单,并把课堂学习的机会向这些学生倾斜。这其实是在提醒教师:课堂不仅是那些表现主动的优秀学生的主场,而是属于每一个学生,有学习迷思的学生更应该得到教师和学习伙伴的援手。新丰高中教师奚圣兰,自实施“融课堂”改革以来,在班级里推行小组合作学习,让每个学生都有了平等对话和展示的机会。“融德于情”实践始终坚守的学生立场宣示着:只有把每个孩子都当人看待,让每个孩子都能学会,才能融洽生生关系,避免“提高一分,干掉千人”恶性竞争。

课堂阵地——“融德于情”的着力之处

“融德于情”的实践,完全聚焦于课堂育人行为方式优化与改进。一年多的实践,大丰区全域的课堂已经实现五个方面的转变。

一是课堂目标,从偏重于知识传授的教学目标,转向素养导向的学习目标。翻开教师们的助学设计会发现,目标表述的主语从教师转向了学生;目标的构成要素既有知识目标、能力目标,还有素养目标。每门学科的教师都在试图把蕴含于学习内容背后的独特育人价值以素养指向呈现出来。

二是学习内容,从只盯教材进行过度解构,转向大单元、大概念、大任务的学习设计。课堂上再也见不到教师高密度的提问,取而代之的是板块化、少而精的学习任务呈现,且这些任务呈现了从基础性向挑战性进阶的特点,助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三是学习方式,从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转向以倾听关系重构的学习对话。在“融课堂”里,教师的角色已经从讲授者变身为学习教练;学生则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过个人自学、对子互学、小组群学、公共分享等方式,学会“言之有礼”“言之有理”的表达,在日常学习中修炼“会合作、有思想的表达者”的素养。

四是作业设计,从统一要求、知识复盘,转向分层作业、问题解决。为了体现对不同学力学生的关照,大丰区对“融课堂”作业提出了“基础达标+素养提升”的分层要求,不强求齐步走。同时,还要求教师大量削减机械重复性作业,注重运用情境化、实践性的作业,让作业变得有意思、有意义、有可能。

五是学习评价,从注重教师主导、偏向甄别选拔,转向多元主体、即时激励。大丰区提出课堂评价应与学习“如影随形”,所有学习目标、学习任务都应体现可测评的要求;明确课堂主要通过提出问题、回答问题、板演表演、行为行动、作品产品等进行展示性评价;评价主体力求多元,从教师操控评价权,拓展到教师评、同伴评、父母评。

(作者系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教育局副局长)

《中国教育报》2022年12月03日第4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