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大会关注

发布时间:2022-12-10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22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大会围绕数字化转型的未来趋势,慕课与在线教育如何持续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如何构建智慧教育环境下的多样化学习体系,如何通过数字科技发展提升大学教师数字素养等重要议题展开深入研讨。热烈的讨论碰撞出精彩火花。

数字革命与大学教学变革

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信息化与教学方法创新指导委员会主任、武汉理工大学校长杨宗凯: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和创新路径,引发教育体系的重塑和再造。以数字化赋能教育发展,核心是实现教育的价值重建、结构重组、程序重造和文化重构。要从平台建设、课程资源、教师发展等方面探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典型路径,在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以数字化转型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法国波尔多大学原副校长、教授伊夫·杜克(Yves Ducq):教学数字化以往只用于提供孤立的模块,现在我们则需要在数字化方面做更多的事情,让数字化在数量以及质量上得到提高。我们需要开发一个非常强大的数字平台,不止局限于教学,数字平台还需要拥有很多功能,如课程存档、定制程序、评估课程、师生讨论等。从长远来看,数字革命对于国际化非常重要。在欧洲,波尔多大学等9所研究密集型大学成立了ENLIGHT(英志)联盟,目标是对欧洲高等教育进行根本性的转变,并赋予学习者具备全球参与力的能力,建立开放、一体化欧洲大学体系。

打造更具包容性的数字学习平台

高等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编审韩筠:慕课的建设与应用,联结高等学校、平台、教育科研机构、产业企业单位和教师、学生个体,各方既是资源、技术和服务的提供方,也是资源的共享者。课程供给、平台服务、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教学组织与过程管理等各关键节点,都离不开多方的精细化分工、通力协同合作。要实现多元化资源的整合,需不断凝聚各方的力量,共同打造一个良性的生态,为各高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提供高质量、低成本的课程与教学服务。

清华大学学堂在线平台负责人王帅国:慕课因其优质、开放、共享的特点,在建设公平、包容的全民教育体系和全球教育合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支撑学习行为的慕课平台,在10年的发展过程中,因建设主体及国情的差异,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路径。像韩国、泰国、印尼、以色列、中国等国家均建有国家慕课平台,用于解决本国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在中国,以学堂在线、爱课程为代表的慕课平台,积极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创新发展,推进中国高校的数字化转型。

智慧教育赋能多样化综合学习体系

美国普渡大学教育学院学习设计和技术部教授、严肃游戏与虚拟学习环境中心主任威廉·沃森(William Watson):个性化的学习应该真正专注于学习。我们所关注的个性化学习法,是在对学习者进行控制的同时,发展他们自我调节的学习技能,而不仅仅关注知识本身。学生们的自我调节技能不同、知识水平不同,我们该如何利用技术来支持他们,如何改进慕课平台,更好地提升有效沟通?如何构建课程,以支持个性化路径和个性化目标设置?达成这些目标需要依靠课程中包含的子内容,如慕课嵌入式评估的微型证书,用于测试知识掌握程度。最后,还要考虑到采用人工智能和数据挖掘支持慕课内部的搭建和交流。

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与教师数字素养提升

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在全球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为全球数以万计的高等教育学校提供了教学解决方案,不仅有效协助了全球各国家、地区高等教育教学秩序的正常推进,也使数以亿计的大学生因此受益,顺利完成预期学业计划。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今年9月的“教育变革峰会”中,呼吁所有教育利益相关者在全球和区域层面共同努力,为解决数字教育的“内容、能力、连通性”三大挑战作出贡献。面向未来的世界教育发展进程中,开放共享内容、关注教师能力、融合数字技术工具和平台的新模式对于高校的数字化转型至关重要。

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教育研究学院副院长、国际网络教育学院(IIOE)马来西亚中心主任哈比芭·阿贾里尔(Habibah Ab Jalil):随着信息与通信技术(ICT)驱动的创新已经成为正规教育和终身学习中重要的一部分,学习环境与高等教育机构之间的传统界限正在被多种正式与非正式的学习途径所打破。因此,要确保高等教育机构的教育工作者能够充分利用ICT扩大培训和专业发展计划的效益,就需要为高等教育机构的教育工作者提供足够的技术技能。这种技能应该包括管理社交网络以及流利的媒体素养和各类软件,以及有关如何应对特殊教育挑战的能力。此外,还需要关注教研设计、教材开发和ICT相关的持续专业发展。

(本报记者 张欣 见习记者 程旭 整理)

《中国教育报》2022年12月10日第2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