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科学家精神 为科技强国凝聚磅礴力量

发布时间:2023-01-12 作者:罗方述 来源:中国教育报

    去年5月,党中央专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要求大力弘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广大科技工作者要肩负起历史赋予的科技创新重任。

    ——2020年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 

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上,深刻领会科学家精神的科学内涵,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既能为广大科技工作者创造能干事、干成事、成大事的良好环境,也能引领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社会风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磅礴力量。

科学家精神的形成过程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伟大征程中,党始终高度重视科技事业发展与知识分子工作。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经历了科学救国、科研报国、科教兴国、科技强国的非凡旅程,为促进科学技术进步、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生活改善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长期的科学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铸就了独特的科学家精神。

科学救国思潮与科学家精神的萌芽。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为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志士仁人进行了艰难的探索,科学救国思潮随之兴起。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在环境异常艰苦与基础十分薄弱的情况下,自力更生发展科技事业。广大科技工作者遵循科学发展的基本原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形成了科技界独特的气质,孕育出了以爱国主义为主要内容的科学家精神。

科研报国理想与科学家精神的形成。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指出:“努力发展自然科学,以服务于工业农业和国防的建设。奖励科学的发现和发明,普及科学知识。”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顺利完成,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科技事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1956年,毛泽东号召全党努力学习科学知识,为赶上世界科学先进水平而奋斗。全国从此掀起了“向现代科学进军”的热潮。广大科技工作者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开辟了中国科技事业的崭新局面,大批留学海外的科学家冲破艰难险阻,以献身科学、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铸就了科学家精神。

科教兴国战略与科学家精神的发展。改革开放使我国科学发展迎来了新的春天。邓小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强调“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提出,“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1995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胡锦涛多次强调,科学精神是科学技术的灵魂,必须坚持弘扬科学精神,他指出,“发展创新文化,培育全社会创新精神,是科技进步和创新最深厚、最持久的社会基础”,“历史表明,每一次科技革命的发生和发展都伴随着科学精神的发扬光大,科学精神又为科技进步和创新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在深入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中,科技工作者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国家兴盛富强勇毅前行,进一步丰富发展了科学家精神。

科技强国目标与科学家精神的升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党对科技事业的全面领导,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规划科技创新工作,将创新摆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核心地位,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2016年5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发出“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的号召,从2017年开始,每年5月30日成为“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全社会都要关心、尊重知识分子,要求广大知识分子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更大贡献。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明确给予科学家精神六个方面的丰富内涵。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再次强调了科学家精神的内涵。2021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弘扬科学家精神是“做好人才工作的精神引领和思想保证”。正是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与统一领导下,广大科技工作者怀抱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使命感、责任感与紧迫感,取得了一大批世界领先的成果,进一步升华了科学家精神。

科学家精神的丰富内涵

科学家精神是几代科学家群体的成长与中国科技发展的实践同频共振的结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改革开放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有机统一,蕴含了长期科学研究中积淀的科学规范,体现了科学家浓厚的家国情怀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爱国主义是科学家精神的鲜明底色。新中国第一代科学家大多在民族危难之际负笈海外,但始终心系祖国、情牵故土。在新中国成立前后,他们毅然放弃海外的高薪待遇,冲破各种艰难险阻,选择回国服务,以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爱国、报国的拳拳之心。“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是“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毕生兑现的誓言。“中国近代力学之父”钱伟长说:“祖国和人民的忧就是我的忧,祖国和人民的乐就是我的乐。”“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表示:“祖国再穷,是自己的;而且正因她贫穷落后,更需要我们去努力改变她的面貌。”对他们来说,为祖国努力奋斗是崇高使命,也是神圣职责。

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科学无极限,创新无止境。创新是科学家精神的主旋律与最强音。只有崇尚创新精神,科学才能发展,社会才有活力,国家才有未来。老一代科学家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成功书写了科技创新的绚丽华章。进入新时代,广大科技工作者在基础研究中发挥排头兵作用,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发挥主力军作用,在诸多领域实现了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伟大跨越,促进中国科技总体实力从量的增长迈向质的跃迁。一批又一批世界领先的“国之重器”,彰显了重大科学成就喷薄而出的良好格局,书写了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实事求是是科学家精神的基础。追求真理、严谨治学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严格遵循客观规律,讲实话、办实事,重实干、求实效,在纷繁复杂的外表下追求事物的本质。“中国地质学之父”李四光面对“中国贫油论”的叫嚣和中国石油工业落后的现状,矢志追求科学真理,创造性地运用地质力学对中国大地构造进行研究,得出新华夏构造体系三个沉降带有广阔油田地带的结论。随着多个陆上油田的开发及海底大型石油矿区的发现,中国彻底扔掉了“贫油国”的帽子。

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广大科技工作者“板凳甘坐十年冷”,以“数十年磨一剑”的超然毅力,皓首穷经钻研一个领域,密切追踪科技发展的前沿,在推动科技进步与谋求人民幸福的道路上奋力前行,创造出了许多石破天惊的科技成就。袁隆平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研究杂交水稻,几乎奉献了自己的一切,最终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为中国解决14亿多人口吃饭问题作出了突出贡献,成功实现“将饭碗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里”。

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协同是科学家精神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能够接连创造科技奇迹的关键密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科技发展史,就是一部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历史。几乎所有的“国之重器”都是众多科研机构、高校与企业合作攻关的结果。“两弹一星”的研制就是一项规模庞大、技术复杂、综合性强的系统工程。据统计,仅参加第一颗原子弹研制工作的就有26个部委,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900多家工厂、科研单位、大专院校。

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科技创新,贵在接力。科学家既是科技事业的开拓者,也是提携后学的领路人。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取得的科技成就,是一代又一代科学家薪火相传、接续奋斗的结果。江风益院士率领团队研发出“硅衬底高光效GaN基蓝色发光二极管”,开辟了国际LED照明技术第三条路线,实现了用中国创新照亮世界的“发光梦”。他在科研上对学生严要求、严把关,在生活上对学生关怀备至、爱护有加。

科学家精神的时代价值

没有挺得起腰的科学家精神,很难有站得住脚的科学成果。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弘扬科学家精神,我们要自觉践行、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

弘扬科学家精神,就要坚定“祖国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信仰。胸怀祖国、服务人民是科学家精神的首要内容和鲜明标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是对我国科技人员第一位的要求。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一代又一代科学家心系祖国和人民,不畏艰难、无私奉献,为科学技术进步、人民生活改善、中华民族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弘扬科学家精神,就要具有“敢为天下先,永远争第一”的胆识。创新要求不拘一格、不循常规、突破现状、冲破禁区。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大科技工作者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坚持创新精神,突破了一大批“卡脖子”关键技术,充分发挥了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新征程上,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勇攀科学高峰,敢为人先、追求卓越,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弘扬科学家精神,就要坚持“科学以探究真理、发现新知为使命”的追求。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广大院士“做坚守学术道德、严谨治学的表率”。探究真理、发现新知,必须有追求真理之热情与激情,不迷信学术权威,不盲从既有观点,大胆假设、严密求证;必须有热爱科学之内在驱动力,坚持学术自律,守护学术良知;必须有崇尚学术之自觉,脚踏实地,下真功夫、细功夫、苦功夫,真正推动科学研究的发展。

弘扬科学家精神,就要坚守“苦干惊天动地事,甘做隐姓埋名人”的情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很多科学研究要着眼长远,不能急功近利,欲速则不达。”据统计,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从立项到结项的研究时间平均为11.4年,从结项到提名国家奖的时间间隔为4.4年,其中近一成的项目经历了超过20年的攻关和积累。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广大科技工作者主动肩负民族国家的重任,一心向学、静心笃志,推动了我国科技事业在短短几十年时间内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跨越式发展。

弘扬科学家精神,就要秉持“既要有工匠精神,又要有团结精神”的传统。当今时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学科之间深度交叉融合,集智攻关、团结协作才是赢得科技竞争的重要法宝。从某种意义上说,党领导下的百年科技发展史,其实就是科学家依靠集体智慧与团队力量赶超世界先进科技发展水平的历史。启航新征程,科学家也要依靠团结协作,创造一个又一个科技发展奇迹。

弘扬科学家精神,就要争做“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典范。科学事业是接力事业,只有薪火相传、后继有人,才能实现科学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广大科学家要肩负起培养青年科技人才的责任,甘为人梯、言传身教、慧眼识才,不断发现、培养、举荐人才。

(作者系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发展中心主任)

《中国教育报》2023年01月12日第6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