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听代表讲述心中的“国之大者”

——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三场“代表通道”上的三个故事

发布时间:2023-03-13 作者:本报记者 林焕新 来源:中国教育报

    ■两会现场

3月12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举行第三场“代表通道”。福建农林大学教授廖红、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冯丹和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杨朝明接受了记者采访,3位代表深情地讲述了他们心中的“国之大者”。

    【故事一】

    “现在,虫不吃茶叶了”

福建,茶乡。

作为从事根系生物学研究的科研工作者,全国人大代表、福建农林大学教授廖红在这里挥洒着汗水。

2016年,廖红加入了科技特派员团队,她带领团队成员走遍了福建省大大小小的茶叶产区。通过实地考察,他们发现由于缺乏科学指导,茶农在种植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如水土流失、水体富营养化等。

“这些问题是可以通过我们的专业知识来解决的。”廖红说。

为此,廖红团队建立了一套茶树绿色栽培技术,还根据茶树的生物学特性,量身配制了一套茶树专用生物有机肥。夏天在茶行中种植大豆,利用大豆生物固氮,为茶树提供氮营养;冬天在茶行中种植油菜,利用油菜发达的根系,为茶树活化土壤中的磷和钾。

“现在,虫喜欢吃大豆、油菜,不吃茶叶了。”廖红说,“茶农们纷纷告诉我,廖老师,用了您的技术以后,我们喝到了小时候的味道。”

    【故事二】

    20年只钻研一件事

“许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手机越用越慢,以为是手机‘老了旧了’,其实是存储在手机上的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越来越多,导致变慢。”全国人大代表、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冯丹说。

信息社会离不开数据存储。然而,上世纪90年代,在冯丹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市面上的存储设备、存储系统都被国外垄断,没有一个中国制造。

冯丹很清楚,存储器和存储系统是数据的载体,关乎数字经济产业安全、国家安全。20多年来,她只做了一件事情,就是不断研发“中国籍”存储系统、存储设备、存储芯片技术。

2004年,冯丹担任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向海量存储系统进军。经过两年的不懈努力,他们终于打破了国外对于高端存储系统核心技术的垄断,实现了我国存储产业从技术依赖向自主创新的跨越。如今,国产存储系统在国内的市场份额已经从立项前的不足5%,发展到如今60%以上。

事非经过不知难。“做科研有时候就像攀岩,选定了一个方向,每一步都要踏牢抓实。我们正在研发速度更快、能耗更低的下一代存储器,未来,将从根本上解决国产芯片‘卡脖子’问题。”冯丹说。

    【故事三】

    感受中华文化独特魅力

与前两位代表科技攻关的故事不同,全国人大代表、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杨朝明的故事带着古朴的“书卷气”。

杨朝明介绍,在山东曲阜的中小学,许多文化经典作品成为诵读教材;在千年古村——鲁源新村,可以处处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连续举办8届的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每届论坛都有大批的中外学者、外国使节、国际友人前来交流互鉴。

有一件事让杨朝明记忆犹新。在一次论坛上,一位欧洲学者与他交谈东西文化差异。在谈到中国传统文化时,这位欧洲学者对“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理念非常赞同。“此后我们多次见面交流,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成为了很好的朋友。”杨朝明笑着说。

杨朝明打了个形象的比喻:“如果把中华文明比喻成一棵生生不息的大树,树干之所以又粗又壮,是因为它的根扎得很深很牢。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之一,是我们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作为一名中华文化研究者,我感到由衷自豪。”杨朝明表示,未来他将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明互鉴,用自己的研究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力量。

《中国教育报》2023年03月13日第3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