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段“211毕业生从500强裸辞干保洁”的视频在网上走红。据报道,当事人小代24岁,毕业于国内名校,曾在一家世界500强公司的培训部做内勤。不爱说话的小代辞职后,选择在某家政公司做保洁。公司“90后”老板表示,岗位定义不是传统保洁阿姨,而是“家庭卫生管理师”。不少网友为小代的选择点赞,羡慕她的勇气。
名校毕业生、世界500强公司、裸辞、干保洁,这些元素组合在一起,的确极具戏剧性。这些元素不仅被部分媒体大书特书,甚至做进标题,成为“流量密码”。增加新闻稿件的传播力、影响力可以理解,但刻意制造标签导致舆论对立乃至撕裂,其实并不利于大众以平和心态看待年轻人的多元就业选择,也容易对年轻人尤其是高学历群体就业择业造成无形压力。
引发热议的当然是“保洁”标签,可从小代实际从事的工作来看,“家庭卫生管理师”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保洁阿姨,其所在团队20多位员工都是年轻人。其中也有本科生,甚至还有一名研究生。可见,这份在世俗眼光看来“不高级”的工作,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并不小。这样一个年轻团队想在竞争激烈的家政市场闯出一片天地,恐怕也少不了高学历与知识储备的支撑。
可以说,毕业于名校、曾就职世界500强企业的小代,与现在这份工作并无太大“违和感”,舆论上的热议更多可能出于部分媒体的“小心思”。从采访中可知,小代此前虽然是标准的白领,但工作让她感到焦虑,吃不好、睡不着。成为“家庭卫生管理师”后,尽管变身蓝领,但之前的诸多不适逐渐消失,甚至“开始获得那种与自己和解的自洽感”。从小代的转变中,我们应该明白一个道理,工作就像穿鞋,合不合脚只有自己知道。
工作一定程度上是为了赚取薪酬,养活自己或整个家庭,同时也是一种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薪水高低、体面与否当然重要,能让自己收获快乐、认同、成就感同样不可或缺。很多时候,囿于舆论的压力、世俗的观念乃至刻板印象,很多年轻人尤其是学历相对较高的群体,不得不选择牺牲内心的真实渴求而迁就世俗的眼光。这造成了就业市场的高度集中与无谓的消耗内卷,也让不少年轻人与真正想从事的职业失之交臂。多少人一边干着自己并不喜欢的工作一边吐槽,却缺少像小代这样转身离开的勇气。
名校也好,保洁也罢,不过都是媒体、社会给不同职业贴的标签罢了。它们并不能定义某个岗位的高低贵贱,求职者不应被这些标签困住,进而在择业时自我设限。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职业需求的精度、深度肯定也会相应增加。一些传统意义上可能并不高大上的职业,正在变得充满前景与潜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在这些领域创业、就业,不少创业者风生水起,得到了大量投资者的青睐。
在多元择业上,小代这样的年轻人已经迈出勇敢的步伐,现在要做的是进一步破除全社会对某些职业的刻板印象,撕掉标签理性看待年轻人的选择,为他们多样化创业、就业营造宽松的舆论环境,而非制造舆论压力。职业的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究其根源来自岗位所创造的价值和给从业者带来的成就感。认识到这一点,择业时就能做到遵从内心而不是被世俗观念所累。
(作者系媒体评论员)
《中国教育报》2023年03月31日第2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