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致敬不凡的平凡人生

发布时间:2023-05-01 作者:刘博智 来源:中国教育报

铿锵铁,温柔铜,电弧火花蓝映红,青春和热血,渲染充满希望的那一抹红。他们在妙至毫巅中,展现出中国工业的澎湃实力。

他们是从中国职校里走出的大国工匠、工匠良师,用汗水浇灌幸福之花,靠劳动驱桨梦想之舟。

他们是中国制造的脊梁,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他们用自己的汗水浇灌着祖国的繁荣。

或许平凡,或许低调,他们默默努力,他们始终如一,就像夜空中的星星,即使微小,也发出耀眼的光……无名字的每一个英雄,无声的奉献我们会懂,又是一年五一劳动节,致敬!平凡中的不凡!    

    上海城市科技学校教师邵茹鹏:

    精雕细琢刻人生

榫卯的接缝有多窄?邵茹鹏的回答是:0.2毫米。

榫卯,是古代中国建筑、家具及其他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不用一颗钉子,利用榫卯结构就能将家具牢固组装起来,就像是家具的“关节”。两块木结构之间就能严密扣合,堪称“天衣无缝”。

在瑞士巴塞尔举办的2022年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精细木工项目上,当“Rupeng Shao”的名字紧跟着金牌在大屏幕上出现的那一刻,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呐喊声,这也是我国在世赛舞台上获得的首个精细木工项目冠军。

精细木工项目规定参赛选手要在4天、22个小时内,利用现场提供的设备材料,完成杆件制作、榫卯连接、拼装、打磨和装配,最终完成作品。

木工活,难就难在“精细”上。在比赛中,选手需要用机械加手工的方式,将木料加工成规定的形状和尺寸,木料连接处全部要用榫卯连接,缝隙要控制在0.2毫米内才不会被扣分。同时选手们还要顶住失误、扣分、判罚等带来的各种压力,甚至一些国家的选手因为受不了压力而当场退赛。

往届比赛都会公布的完整图纸,被换成了概念化视图。这意味着,选手看到的只有标的的大致形状,具体的尺寸都没有标。但邵茹鹏凭着4年的长期训练、熟悉的比赛流程,已经产生了肌肉记忆。他凭借扎实的功底和良好的心态,顺利完成了作品,也顺利获得了精细木工项目的金牌,为中国代表队实现了该项目金牌“零的突破”。

2002年,邵茹鹏出生于安徽。小时候的他便展示出与众不同的一面——比起其他孩子,他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很强,常常拿着小玩具,把玩着入了迷。

“制作家具就像下棋一样,不能用单向思维去思考,牵一发而动全身,每一个卯和榫的处理,都会影响到各个杆件之间缝隙和稳定性。”邵茹鹏进一步解释道,“为了追求精细,从最早的画线和切割开始,就必须做到分毫不差。”

邵茹鹏有一双如机器般精准的双手。开卯时,他左手握着凿子,紧贴胸前,凿口呈90度垂直于木头表面,右手拿着锤子,重心向前。伴着干脆利落的敲击声,凿口缓缓向下。在接近卯口底部时,他又改用身体的力量,让刀口走完最后的几毫米,而不伤及侧面和底部。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用这句话来形容世赛训练,再贴切不过了。回忆过去4年的集训,邵茹鹏伸出满是伤口和老茧的双手。“从早上8点到晚上9点,除了中午休息一个半小时,其余时间基本都在训练。”尽管枯燥、孤独,但对木工的热爱,让他每一次训练都像是玩儿一样。他说:“在工作室里就是我最开心的时候。不管训练有多累有多苦,对我来说都是享受。只要手里摸不到木头,心里就感觉空荡荡的。”

凭借恒心和毅力,邵茹鹏的技能水平不断提高。“我看到很多技能型人才在技能大赛的舞台上完成了自己的梦想,我也期望能在这个舞台上走出自己的职业之路。”如今,他正带着下一批年轻人备战世赛,毫无保留地传授技艺、理念和经验。“我也希望未来有一天,我们能走出赛场,走向社会,用自己的绝活去创造更多好看实用的家具,让木工艺术走进寻常百姓的生活。”    

    杭州第一技师学院毕业生郑云海:

    “无声”巧手创造“非凡”人生

一朵“花”的生长时间是多久?作为第十届国际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食品雕刻项目冠军,郑云海的答案是:3分钟。

在法国,洛林高原摩泽尔河和塞耶河的交汇口,有一座名叫梅斯的小城。2023年3月25日,第十届国际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在这里落下帷幕,这个中国的“00后”小伙子闪耀赛场。

一个滚圆的“心里美萝卜”,用力搓去外表泥土,手起刀落间,萝卜露出粉色的心。郑云海微侧头,紧盯着巴掌大的萝卜块,手上功夫不停下,小刀在萝卜身上旋转,刻出的花瓣和家门口的月季一样薄得透光。

短短3分钟的雕刻基本功,郑云海用了近6年时间来跨越。

2002年,郑云海出生在杭州西湖区双浦镇,6岁时因为意外,导致听力神经断裂,只能靠戴助听器才能正常交流。

“我们只能接受这个结果,并花了1万多元给他买了助听器。”母亲施群英说,那时候的助听器很大,要套在耳朵外面,刚刚上小学的郑云海并不爱戴,“有小朋友会说,让他不好意思。”后来换成了嵌入式的,郑云海才习惯戴上助听器。

虽然常常陷入在无声的世界中,但郑云海很喜欢捣鼓,家里的机器玩具基本都被他拆过一遍。他对线条、对空间也有感觉。初三毕业,郑云海入读杭州第一技师学院中式烹饪专业。一次校园开放日,郑云海看到了用蔬菜雕刻的鸟、花,被深深吸引了,开始主攻食品雕刻方向。

他苦练基本功,雕刻一朵月季花,需要握刀的手法、下刀的深度和花瓣的层次感,更要不断尝试,从失败中总结经验。

他回忆说:“切到手是常有的事,那段时间,手上总是贴着创可贴。”

凭着坚持不懈的训练和扎实的基本功,郑云海逐渐成为领奖台上的常客。

为了参加第十届国际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郑云海经历了长达半年的针对性备赛过程,除钻研雕刻、捏塑、翻糖、冷拼等技艺外,还特意学习了比赛的主题——2024年法国奥运会的相关知识,考察当地食材等,最终他以绝对优势战胜其他各国选手。

“生命力”是郑云海在谈及食品雕刻时反复提到的一个词。在食品雕刻上,郑云海也曾经历过挫折。“那会儿就是感觉做出来的东西都是没有那种‘生命力’,很呆板。”所幸郑云海在那段时间仍坚持练习,并四处拜访大师学艺,在某一刻突然冲破了瓶颈期。

经历那段时间,郑云海也明白自己要用想法与创意来“征服”他人,首先要赋予自己的作品“生命力”,而这份“生命力”的厚度,则取决于见识的广度和深度。

对于这个“00后”小伙来说,金牌只是开始。从杭州第一技师学院毕业后,郑云海创办了食品造型工作室,准备扎根家乡,发展自己热爱的烹饪技艺事业。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机制学院副院长宋福林:

    从“良匠”到“良师”的华丽转身

从高考失意生到全国技术能手,需要多长的时间?宋福林的回答是:14年。

2002年高考成绩公布后,宋福林被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录取。在这之前,他是一个从未出过远门的农村孩子。

那是一个高职招生并不景气的年代,被化工专业录取的宋福林,因报到人数不够没能开班,不得不选择数控技术及应用专业。

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2004年7月,宋福林被选中加入学院竞赛集训队,备战湖南省第一届数控技能大赛。那段时间,除了上课、吃饭,他几乎都铆在车间里。

每天完成2套零件的加工组装,晚上看理论书籍到深夜,笔记写满了3个本子。到了最后备战阶段,他甚至把铺盖搬到车间,不分昼夜地刻苦训练,晚上偶尔灵光一现,想到解决方案,立马从床上爬起来动手验证。

多少个黑夜,多少个黎明,他都以校为家。“全国技术能手”的梦一直盘踞在他的脑子里,一定要“亲自感受顶级的技能盛宴”,他对自己说。

机会来了。经过层层选拔,2016年他获取了参加第七届中国技能大赛——全国数控技能大赛的入场券,尽管在此前无数次没日没夜的实训中,他对机床电控柜里的800条电线导线、30多个各种电线接口、12500多个机床参数……可以说是了如指掌,但他仍然不敢掉以轻心。北京备赛时很多选手都利用这难得的机会出去游览长城和故宫,而他为了查漏补缺,天天都去附近的公司听课,看有没有自己没有练到的地方。直到竞赛结束,他都没有到长城去当一次“好汉”。当然,他梦想成真,捧回了全国第二名的好成绩,并收获“全国技术能手”的荣誉。

在很多人眼里,宋福林已经获得“全国技术能手”了,应该没有什么追求了,可以停下来享受悠闲时光了。如今,宋福林华丽转身,托举更多年轻人站上国赛的舞台,他被师生们称为“国赛金牌教练”。

这几年赛事一个接着一个,而且,每次大赛都要取得好成绩。“压力山大啊!”他说,“没办法,只得加班加点,甚至很多时候连铺盖卷也要搬到实训室去。”在宋福林的字典里,双休日上班是常态,“2018年一年只休了7天”。

他的人生也迎来了新辉煌。2017年被长沙航院聘为9个技术技能大师之一,他是最年轻的。宋福林大师工作室近3年在各类竞赛中共获得国家级一等奖16人次、省部级一等奖18人次,其中指导学生获得国家级一等奖9人次、省级一等奖共16人次,特别是指导学生连续3年获得湖南省职业院校技能竞赛数控机床装调与技术改造赛项一等奖的优异成绩。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风景园林专业2019级本科生陆亦炜:

    让世界看见中国花开

当听到“China”的时候,陆亦炜双手撑开国旗,双腿腾空跃起,连额前的头发都扬了起来。他跃上领奖台,享受属于自己的荣耀时刻,整个过程,只用了1秒钟。

这是在2019年,俄罗斯喀山。“00后”陆亦炜夺得第四十五届世界技能大赛花艺项目冠军,站上世界技能之巅。

陆亦炜,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生态技术与工程学院风景园林专业2019级本科生,曾获第四十五届世界技能大赛花艺项目世界冠军、全国技术能手、全国青年岗位能手、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上海市杰出青年岗位能手、2019年上海教育年度新闻人物等多项荣誉。

这位“00后”青年学子为梦想奋勇拼搏,他倾注所有心血于梦想探索,将花艺知识融入东方园林设计之中,让世界看见中国花开。

或许很少人能想到,热爱花艺、长期与各色花材打交道的陆亦炜是一名花粉过敏患者,花材对于他而言如同“双刃剑”。一方面,因为皮肤过敏引起的荨麻疹没法根治,即使在每一次使用花材前都逐一细致尝试,也无法避免在遇到过敏花材时,起一身红疹还伴随着发烧;但另一方面,对花材浓厚的兴趣让他在困难面前从未退缩却步,多年的学习与实践中,他总结出自己的一套方法,训练比赛药不离身,处理特殊花材的时候戴上手套,就这样凭借着满腔热爱和坚定初心在花艺道路上不断地前进着。

在参加第四十五届世界技能大赛时,陆亦炜是中国花艺队中唯一的“00后”小将。国家队三选一的选拔赛时,老师都说他年纪小,再磨炼两年更能出成绩。但坚信天道酬勤的他并没有选择放弃,而是默默付出更多的努力。晚上,他在床上构思作品,每当有灵感涌上心头,他就立马去花艺室摸索制作。“为了配出让自己满意的花束,陆亦炜常常一遍遍画着草图,做不好就练三遍、四遍、五遍,有时练到手抽筋,甩甩手接着干。”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部长袁翔说。

进入到大学后,“花艺冠军”有了新烦恼——许多专业知识并未接触过,得赶紧补上。

还是一样,用笨办法、下苦功夫。陆亦炜从头学习制图软件,对照书籍,反复练习;收集设计案例,细细解读,直到能看懂设计方案。陆亦炜是上海本地人,原本可以每周回家,但那段时间他放弃了周末回家的机会,在学校抓紧一切时间学习、充电。经过一番苦练,他不仅学会了手绘速写设计,在课余时间还自学了建模渲染。

陆亦炜去上海植物园、上海工匠文化宫等地参加专项展示,在第十届中国花卉博览会上担任花艺师。他积极响应人社部的号召,录制了推广16种传统插花的专题节目。2022年,他带队获得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海赛区金奖。

金牌的荣耀已成为过去。如今,陆亦炜不断精进自己,学习更多知识,探索风景园林专业之美,也继续在自己的花艺路上深耕,带领团队服务上海老旧社区花园。

(本版文字由本报记者刘博智采访整理)

《中国教育报》2023年05月01日第4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