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长沙理工大学学生深入乡村开展科普实践普及非遗文化

“染”一方天地 探技艺奥秘

发布时间:2023-07-18 作者:本报记者 阳锡叶 通讯员 李潇玲 来源:中国教育报

■暑假好时光·记者在现场

“彭老师,白布是这样捆扎吗?”

“老师,现在可以把布放进染色液体里了吗?”

在湖南省怀化市芷江侗族自治县五郎溪乡五郎溪村五郎溪小学的教室里,长沙理工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小小科学家·科普创造营”社会实践团,正为小朋友们上一堂别开生面的扎染科普手工课。

五郎溪乡是一个典型的林区乡镇,这里世世代代居住着侗族等少数民族群体。扎染是侗族传承了千百年的传统工艺,由山上的植物提供天然染料,蓝莓是植物染料的一种。2015年,在脱贫攻坚中驻村扶贫工作队认识到发展蓝莓这种高端经济作物能够加快脱贫进程,便发动当地贫困户种植蓝莓152亩。如今,蓝莓产业已经成为五郎溪村产业体系中的标志性产业。

实践团前期经调研走访,确定了将当地特色的蓝莓产业与非遗文化扎染相结合开展科普实践的活动方案。

课前,实践团成员特地到当地蓝莓产业园捡拾落地蓝莓制作染料。捣碎后的蓝莓汁颜色为蓝紫色,为了使染料颜色接近蓝莓果皮的颜色,在煮沸的过程中,他们每隔3分钟加入5毫升蓝色染料,直到调制出最相符的靛蓝色。

课堂上,实践团负责主讲的彭晋怡在详细介绍了扎染工艺的历史、特点和具体操作方法后,为小朋友发放扎染工具和材料,耐心指导他们用皮筋对小白布进行捆扎,再加入染料着色。

经过近20分钟的静置后,孩子们带着开盲盒的心情,打开自己的作品。这些作品颜色深浅不一、各具特色:有颜色较深的藏青蓝,有白底带蓝的青花色,有浅蓝紫的雪青色;有的像一片烟云,有的像朵朵浪花,有的像块草地……每个孩子都做出了代表自己家乡颜色的独一无二的扎染作品。

彭晋怡趁机为他们“解密”,讲解其中的虹吸原理和毛细现象。不同的力度捆扎,会让白布的造型松紧不同。由于固体表面对液体表面有一定的吸引力,被捆扎的部分会吸附染料浸透布料形成过渡色,扎得越紧密,颜色进入越少,这种毛细现象就形成了颜色、纹理变化万千的扎染图案。

“原来扎线捆绑的力度、松紧,会影响布浸染的效果。”“我以前只听奶奶说过她以前穿的衣服都是自己染的,没想到今天我也能动手制作一个作品。”孩子们兴奋地彼此分享喜悦。

“扎染有千年的历史,我们团队设计这节课的初衷就是想发挥专业所长,既让孩子们了解传统工艺,又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还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彭晋怡说。

“小小科学家·科普创造营”是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小小科学家”中小学生基础科学公益科普团队的暑期“三下乡”科普品牌项目。自2020年成立以来,团队足迹遍布新疆、西藏、青海、湖南等地,合作共建公益教育基地和乡村人才孵化基地5个,累计开展300余场公益活动,超1万人次受益。

《中国教育报》2023年07月18日第1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