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如何建设特色化校本劳动课程

发布时间:2023-11-10 作者:谢学宁 来源:中国教育报

劳动是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人与知识、人与技能等融通发展的纽带。劳动教育的高质量是新时代教育发展高质量、学校发展高质量的题中之义,更是实现人的发展高质量的必由之路。在“大劳动”观的指引下,对青少年的劳动教育重在引导学生自觉形成两个认识:一是要引导青少年建立起在任何劳动岗位都可以也应该将劳动价值最大化的信心和意志;二是要摒弃劳动课是辅修课的观念,认识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不论在何种岗位上,本质上都是劳动者。学校要站在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高度,整体谋划,建立起校本劳动教育创新平台,开发建设具有本校特色、符合本校学生实际情况的校本特色劳动课程体系,通过劳动教育提升学生劳动素养。

校情不同,校本特色劳动课程体系的面目自然不同。城市学校和农村学校、中心城市学校和小城镇学校,沿海学校和内陆学校,南方学校和北方学校,示范性学校和普通学校……不同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资源条件差距较大且在短时间内难以从根本上改变,但这并不意味着资源条件不好就只能无所作为。学校应在差异性中发现自身的比较优势,形成有自身特色的劳动教育体系。

总的来说,学校创新和深化校本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抓手主要有三:

一是将劳动课程与区域资源充分融合,最好是与行业实体的初级项目相结合,在“连接一切”的时代,尽量让学校和学生以劳动为媒介进入另一个圈层并互联互通,并在这种互联互通的网络架构下找寻自己的价值定位和能力缺失;

依托盐田区外国语学校所在社区开展大梅沙社区探索活动,以游戏化的学习模式,以多元视角和共创的方式开展社区探究活动,包括调查餐馆服务行业、大梅沙的特色建筑,到社区讲解垃圾分类知识,到大梅沙沙滩开展净滩活动、海洋多样性探究、进行垃圾分类等,了解大梅沙社区的各类情况,通过实地走访、研学,思考大梅沙可持续发展的方法。

二是将劳动课程与学科深度学习充分融合,特别是借助项目式学习的形式与手段,引导学生以课题研究为主线,培养发散思维能力与创新探索精神。

学校在初一年级设置种植项目式学习。比如种植油菜花,从选籽、育苗,到种植、采摘、榨油,再到将菜籽及榨出来的油赠予毕业生,整个种植过程与生物学科(品种与生长习性、形态特征、田间管理)、地理学科(不同地域的气候与土壤环境)、物理学科(菜籽油压榨机原理)、语文学科(田园诗歌)、道德与法治学科(珍惜劳动成果)、美术学科(油菜花采风)、离校课程等有机融合,成为学生在盐外最美的回忆。

三是将劳动课程与生涯规划深度融合,为每一种劳动建立中长观模型,启发学生不断将任何时空、任何行业、任何岗位的劳动在有限条件下实现价值最大化,提高科学规划能力。

学校还建立家长资源库,邀请家长一起走进课堂。家长根据自己职业特点对学生进行职业启蒙教育。学生们在了解不同职业的同时,明白了职业职责,丰富了知识储备,学会了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也体会到家长工作的不易。学校结合综合评价体系,让孩子们逐步建立起清晰的职业梦想。

劳动教育要融入青少年作为“人”的综合发展谱系,才能最大限度地凝聚起青少年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因此,特色化、高质量校本劳动教育势在必行、时不我待。

(作者系深圳市盐田区外国语学校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

《中国教育报》2023年11月10日第6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