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推动AI与大学生的双向奔赴

发布时间:2023-12-19 作者:程正元(重庆大学新闻学院2020级本科生) 来源:中国教育报

    新闻回放

随着ChatGPT、文心一言等AI工具陆续问世,“有问题找AI”成了当代高校大学生的新习惯。近日,某媒体向全国高校学生发起的关于AI工具使用的问卷调查显示,超过84.88%的高校学生曾使用过AI工具,其中经常使用AI工具的学生占16.3%。

    主持人语

以ChatGPT为代表的AI技术在大学生群体中流行,成为了作业帮手。AI深度融入高校的趋势难以阻挡,促使AI技术与大学生“双向奔赴”才是正道。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及坚持学术伦理的底线,是我们应该思考的方向。

    青年说

大学生主动拥抱AI的现象提醒我们,AI技术发展是不可逆的潮流,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通过技术赋能更高效率地学习,以及限定AI的权限范围,是我们应当思考的问题。

生成式人工智能,本质是“生成”,而非自主性地创造。因此,谈及正确引导AI使用,首先要从创造性思维的角度出发,探讨学生培养过程中稀缺的关键要素,才能理解AI辅助学习的必然性与矛盾点。

从学生角度而言,AI的使用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学生面对作业时的思维方式。有学生反映现在遇到学习任务,会习惯性从AI角度思考提示词。这实际上是一种有益的人机对话思维,能够帮助学生适应飞速变化的时代。但是,我们也需认识到,这样的学习习惯绝不可以取代本专业的知识学习。对大学生来说,合格而丰富的专业技能储备才是王道,提高专业水平最好的方法是学会提出问题,培养创造性与批判性的思维,掌握独立思考的能力,而这是AI所不能替代的。

从学校培养角度而言,作业AI化也反映了教育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如果老师布置的作业是真正激发学生思考的,而不是机械性的作业,AI的用武之地又有多少呢?如果教师敷衍地布置作业,学生也更有可能会敷衍地完成,AI此时就成了更好的帮手。

推动AI技术与大学生的双向奔赴,既需要学生学会提问、主动追问,在合理使用的同时坚守学术伦理,又需要学校方面的规划限定与积极引导,在考试、毕业论文等领域必须明令禁止,以保障学术环境的规范;而在其他课程和日常学习中,则需多多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坚持底线思维和创新思维的统一。

《中国教育报》2023年12月19日第2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