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以劳动增进学生幸福感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罗村实验小学的劳动教育实践探索

发布时间:2024-01-05 作者:温旺华 来源:中国教育报

如何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依托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因地制宜地形成系统化、科学化的课程体系,是当下劳动教育提质增效的重要命题。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罗村实验小学依托幸福教育理念,合理安排日常生活劳动课程、生产劳动课程和服务性劳动课程,整合校园、家庭与社会资源,建立起“幸福1+1”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强师为本、课程带动、活动推进、评价提升、家校社联动”的“五位一体”劳动育人模式。

细分三个学段,明确劳动教育分段进阶成长目标

幸福理念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的内心感受和体验,这与劳动教育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感受到快乐和成就感的理念自然契合。劳动教育应充分关注每一名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在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掌握必备的劳动技能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向上的心态。

以“劳动创造幸福”为理念,罗村实验小学提出“创新劳动方式,提高劳动效率,立意终身发展,创造幸福生活”的劳动教育愿景,并基于此愿景构建起“幸福1+1”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课程按照实施的场所分为校内劳动课程和校外劳动课程两大板块,每个板块包含幸福生活、快乐劳作、社会实践三大领域,每个领域下设三种主题课程。

学校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分三个学段细化低、中、高年级的劳动教育目标,形成一个由低到高、逐步深入的阶梯进阶的成长目标体系。

第一学段(一至二年级)的目标包括:懂得人人都要劳动、劳动成果来之不易的道理;完成简单的个人物品整理与清洗,具备住宿生活自理能力;关心、照顾身边常见的动植物,初步形成关爱生命、热爱自然的意识;参与班级集体活动,初步形成以自己的劳动服务他人的意识;在劳动过程中遵守纪律,初步培养日常劳动能力,树立劳动安全意识。

第二学段(三至四年级)的目标包括:体会劳动光荣、劳动无高低贵贱之分的道理,初步形成热爱劳动的态度;养成良好的个人清洁卫生习惯;初步体验简单的种植、养殖、无土栽培、陶艺、花灯制作等生产劳动,能够规范使用常用劳动工具;参与校园卫生保洁、饭堂秩序引导等校园服务性劳动,初步形成公共服务意识;遵守课堂和寝室约定的值日分工。

第三学段(五至六年级)的目标包括:懂得劳动创造财富的道理,初步树立劳动光荣、崇高、伟大、美丽的观念;掌握生活常用的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基本技能;进一步体验种植等生产劳动,初步养成持之以恒的劳动品质;主动参与学校值日、饭堂纪律管理和校园美化劳动,培养责任感;根据劳动目标确定劳动任务,制订劳动计划,并根据劳动过程的进展情况适时优化调整;在集体劳动中团结协作,形成诚实劳动、合法劳动的意识;体验新技术支持下的现代服务业劳动,形成不怕辛苦、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建设三类课程,创新劳动方式,设计多样化内容

“幸福1+1”劳动教育课程按劳动类型分为日常生活劳动课程、生产劳动课程、服务性劳动课程三类。

日常生活劳动课程中,学校结合寄宿学校的特点,开发以培养学生自理性、自立性为目标的“一技之长”“生活达人”“一家之煮”“家电能手”子课程,分别对应课程标准中的“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家用器具使用与维护”任务群,内容包括个人卫生、清洗缝补、美化教室、打扫房间、整理床铺等。以“一家之煮”子课程为例,课程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作了进阶性的设置:对于低学段的学生,只要求会择菜、洗菜或削皮等与烹饪相关的简单劳动即可;对于中学段的学生,要求会制作凉拌菜、加热馒头和面食等难度稍高的烹饪劳动;对于高学段的学生,则要求能设计营养食谱、推荐地方菜系等。

生产劳动课程遵循“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开设“四季劳作”“手工作坊”“能工巧匠”“智创空间”子课程,分别对应课程标准中的“农业生产劳动”“传统工艺制作”“工业生产劳动”“新技术体验与应用”等任务群。学校充分利用乡土园、周边社区、农田以及佛山市优秀的传统制作工艺和现代企业等资源,让学生到校园、到田间、到实验室、到劳动基地参与工农业生产,亲历物质财富的创造过程。“四季劳作”子课程让学生自己思、自己种、自己收、自己管、自己查、自己评,根据时令季节设置不同内容,3月为“播种希望月”,要购种育苗,进行种植;4月和5月为“快乐成长月”,要精心管理,认真记录;6月和7月为“幸福收获月”,要组织采摘,快乐分享,让学生体会种植前精心谋划、种植中用心呵护、种植后开心分享的过程。“手工作坊”子课程以石湾制陶文化、乐安花灯文化等传统乡土文化为背景,打通“项目—课程—文化”的构建脉络,让学生体验陶艺、剪纸、花灯、狮艺等传统手工制作的乐趣。针对高年级的“能工巧匠”课程,带领学生走进固废处理环保产业园,探秘垃圾分类和回收处理的方法,聆听技术人员讲述工作过程和劳动经验,感受职业价值观和劳动精神。“智创空间”子课程包括“编程”“3D打印”“机器人制造”等特色内容,学生可通过沉浸式研学体验科技创新的魅力。

服务性劳动课程主要面向第二、第三学段开展,分为“职业体验”和“爱心传递”子课程,对应课程标准中的“现代服务业劳动”和“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任务群,旨在逐步提升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利用知识、技能等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服务。在“职业体验”活动中,学生可以体验不同的职业角色,如记者、引导员、收银员等。“爱心传递”子课程主要通过公益劳动和志愿服务来开展,如到周边公园和社区开展清洁、打扫活动,定期组织探访孤寡老人,开展雷锋节义卖活动,让学生体会到服务社区的意义,增强公共服务意识,初步形成社会责任感。

整合三类资源,夯实劳动教育课程系统化的基础

劳动教育具有一定的复合性和整合性。一方面劳动教育应与德智体美“四育”融合,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之中;另一方面,在人类劳动形态持续迭代更新、信息科技不断催生新的劳动内容与形式的形势下,应跨越学科及校园的边界,重新审视劳动教育的外延与内涵。

学校对现有资源、潜在资源、优势资源进行系统分析,整合校园、家庭与社会三方面的资源,努力拓展、创设劳动教育的实践共同体,促进劳动教育课程化有效落实。

首先,挖掘校园劳动教育资源。一是巧用校内场所资源,比如依托学生宿舍开展日常生活劳动,设计“一技之长”主题活动课程,定期组织“生活技能大比拼”活动,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和劳动意识;依托“乡土园”实践基地开展生产劳动,让学生参与清理地砖、更换土壤、分区分工、施有机肥等过程;依托教室开展种植养殖劳动,将每间教室都设计成绿色生态教室,学生在窗台上养殖桑蚕乌龟、种植绿植等,随时记录动植物的生长过程;依托食堂开展服务性劳动,给学生提供志愿服务的机会,让学生形成主动关心他人和公共服务的意识。二是融合学科教学资源,在语文、数学、科学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础上,开展跨学科融合的劳动教育。例如,语文课中让学生收集历代赞美劳动人民的诗歌,形成“劳动最光荣”的认知;科学课中通过使用传感器,让学生分析土壤水分、土壤温度、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光照强度,对植物养分含量进行自动监测,做到自动调节,让学生了解自动灌溉和自动喷药设备,使学生体验“创造性劳动”。

其次,开发家庭劳动教育资源。学校通过“父母课堂”“主题式沙龙”等家长课程,提高家长督促孩子动手劳动的自觉性,形成家校合力,提高劳动教育的实效性;设置亲子共育的劳动任务,每周的家庭作业设计尽量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劳动紧密结合;把握时机开展特色活动,比如在每学年的5月份组织开展“五彩劳动周,特色育成长”活动,每学年的主题都不同,提升学生的参与热情和成长幸福感。

再其次,拓展社会劳动教育资源,具体包括社会资源、产业资源、文化资源、社区资源。学校注重与当地政府、企业、社区合作,动员更多的力量参与到针对学生的劳动教育中,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劳动素养。

(作者系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罗村实验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

《中国教育报》2024年01月05日第6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