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青海大学发挥专业优势助力6个定点帮扶村走上振兴路——

“学校派对了人,干部带对了路”

发布时间:2024-01-29 作者:特约通讯员 莫青 来源:中国教育报

    ■躬行乡村 赋能振兴

2023年,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下山村有10多名孩子考上了大学,其中本科生6名。“娃娃喜欢计算机专业,受青海大学驻村干部的影响,孩子也想去青海大学读书。这是我们家的第一个大学生,我很开心。”村民李树明说。

从乡间地头到大学校园,一份份喜报接踵而来。喜报背后是青海大学与6个定点帮扶村的真情故事。8年多来,该校利用自身优势,在教育、人才、文化、科技、产业、消费和医疗帮扶等方面精准发力,一批务实暖心的帮扶措施落地各定点帮扶村,全方位提升各帮扶村“自主造血能力”。

    驻村干部带来了新技术

“仁青书记,今年的种子还有没有啦?”播种之前,青海省贵南县拉扎村村民增太加早早来到村委会,找驻村第一书记仁青多杰。青海大学在拉扎村建立了种植基地,以农业科技助推脱贫致富,种植由联点帮扶单位研发的蚕豆新品种。2022年,全村种植蚕豆400余亩,亩产收入2200元左右,年均60余万元,户均增收8100元。村民的收入提高了,提升种植技术的积极性也高了,所以早早地就来询问种子的事情。

玉米是民和县下山村的传统作物,产量一般在一亩地100公斤至150公斤,若遇到不好的年景,很难做到收回成本。

青海大学派出的驻村第一书记经过调查研究后,依托学校农林学科优势,引进了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产量一下子提高到700公斤左右。目前,下山村以合作社的形式种植2570亩,收益120万元左右,人均收入提高2000元左右。

近年来,青海大学的对口帮扶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2022年由学校负责建设的科技特派员工作站达到74个,占全省总数的71.2%;选派科技特派员317人,占全省总数的31.7%;发挥青海省农牧业科技创新大平台作用,在油菜、马铃薯、青稞等产业方面持续推进54个主导品种和42项主推技术的示范推广,2023年新增产值26.4亿元。

    打造带不走的医疗队

“脱贫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想想从哪里来,才明白到哪里去,才懂得把谁放心里。”这句话是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肝胆胰外科主任王海久在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时的获奖感言。

多年来,他勇担重任,不畏险阻,冲锋在前,常年奔波于玉树、果洛等地开展包虫病筛查和救治工作。为减轻群众的就医负担,他积极联络公益组织机构,多方筹集包虫病救助善款。

青海大学充分发挥高原医学、藏医药学等学科专业和附属医院优势,整合资源送医送药、下乡义诊。该校积极开展青藏高原包虫病预防等研究,建立青海省包虫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综合研究平台,培养出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有效防止了因病致贫返贫,切实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校企联手探索帮扶新道路

每周四,在青海大学综合楼广场,载着新鲜蔬菜的大篷车会准时出现,主要销售来自定点帮扶村——大通县尕庄村的农特产品“尕庄蔬菜包”。

“蔬菜新鲜,也比超市里的便宜,我每周都会买回去三大包,自己人种的蔬菜吃着也放心。”青海大学组织人事部干部郑开福说。

除了来自尕庄村的蔬菜,新庄黄瓜、下山土鸡蛋、中滩大白菜等定点帮扶村的优质农特产品,都端上了青海大学师生餐桌。

2023年,青海采购来自大通、乐都和民和的农特产品55万余元。目前,学校正在协调中国邮政青海分公司建立电商平台,以大通县尕庄村为试点,利用电商平台面向全国销售农畜产品。

“从脱贫攻坚转入乡村振兴,路还很长,任务还很艰巨。‘学校派对了人,驻村干部带对了路。’群众的这句话是对学校定点帮扶最大的肯定。”青海大学党委书记李丽荣说,面对新阶段新形势新任务,学校将聚焦乡村“五大振兴”目标,创新帮扶工作模式,充分发挥学校学科、人才优势,形成“全校一盘棋”工作格局,助力帮扶村走出一条实现乡村振兴的新道路。

《中国教育报》2024年01月29日第2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