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一所乡村校的“智慧”转型

发布时间:2024-02-03 作者:本报记者 方梦宇 来源:中国教育报

乡村教育是中国教育的“神经末梢”,也是重要阵地。在安徽省宣城市郎溪县,为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让城乡学生共享高质量教育,2016年,郎溪县启动中小学智慧学校建设项目试点工作,到2022年,依托宣城市“智慧学校达标提升项目”,实现了乡村中小学智慧学校全覆盖。

梅渚镇地处皖东南边陲,距郎溪县城16公里,而定埠村则位于梅渚镇西北面,距梅渚集镇约5公里。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大量流向周边更发达的城市,一些乡村校发展陷入困境。郎溪县梅渚镇定埠中心学校也不例外。

近年来,教育数字化转型下,守望与变革在这方土地上相融相契、生生不息,共同勾勒出乡村教育的未来。

要了解学校过往,就不得不提到校长蒋志平。1988年毕业后入校从教,他与定埠中心学校一起经历了35个春秋。砖瓦房、泥巴路是他记忆中学校最初的模样,“有些屋子的窗户甚至没有安装玻璃,冬天冷了,就拿白色塑料布遮住”。没有标准化的操场,更没有体育器材,但孩子们会自创一些游戏小道具,器材虽然简陋,但玩得却非常开心。

随着教育民生工程的开展,几十年过去,定埠中心学校的办学条件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明亮的课堂、整洁的操场、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可以看到,这所乡村学校的环境和城里学校几乎没有差别,甚至更好。

“学校再漂亮,教师再努力,眼瞅着学生少了,心里也不是个滋味。”令蒋志平感到痛心的是,这么多年来,学校的教学质量一直处在前列,但生源却比过去少了四分之三。面对这一现实情况,他在忧虑后,将重心放在了如何给留下来的学生更好的教育。

2022年,智慧课堂在定埠中心学校铺开,覆盖三年级至九年级。事实上,在2016年去上海交流学习时,蒋志平便看到了相关应用,羡慕的同时也深切体会到了城乡教育间的差距。6年后,学校终于迎来了自己的智慧课堂,这一刻他感到无比激动。

金江新是学校初中部的生物教师,同时兼任学校的信息管理员,他对于智慧课堂的使用颇有心得。如在讲解叶绿素的形成与光照关系时,将互动视频穿插在课件中,直观地展现韭菜与韭黄的区别,既增添了课堂趣味,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此外,通过平板布置随堂测评等学习任务,还可以即时查看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进行有针对性地辅导。“以前上课,只能凭着经验来进行侧重,现在,每一个学生的学情我都能做到心中有数。”金江新说。

在信息化的助力下,定埠中心学校的学生也能脚下有路、眼前有光,金江新也是非常高兴。

得益于政策支持,这几年,学校迎来了25位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蒋志平说:“他们的到来,从教育观念、知识层次、教育技能上为教育教学注入了全新活力,非常受学生欢迎。”

乡村校到了新的发展阶段,师资专业能力提升尤为重要。为了更好地激发教师使用智能技术开展日常教学工作的热情,学校还定期开展集体备课、智慧课堂公开课、校内比赛等活动,设定奖励体系,通过教代会表决将智慧课堂的使用纳入教师的绩效考核指标。

数学教师易震月,在定埠中心学校已经执教3年,从村小走出去的她在毕业后毅然选择回到家乡,考入这所学校。与小时候相比,乡村学校的环境日新月异,而面向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对阻断贫困的期盼却从未改变。“从学生的眼睛里,我看到了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外面世界的憧憬。乡村的孩子非常淳朴,也很有活力,让我更加坚定要留在这里。”易震月说。

同为数学教师的王学平,有着近40年从教经历。他见证了乡村教育的演进与变迁,“适应”是与其交谈中频频出现的词,也是他正在做的事。虽临近退休,王学平仍坚持学习新技术、新手段,“至少不能落后于年轻人”,这一精神时刻鼓舞着像易震月这样的年轻教师。

目前,定埠中心学校共有11位50岁以上的老教师,当智慧课堂走进校园,考虑到年轻教师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更强,信息化素养更高,学校决定改变“青蓝工程”的结对方式。这一次,年轻教师成了老教师的“师傅”,指导他们用好手中的平板。

一股新风、一点变化和一些希望已然出现,对于乡村教育的未来,坚守在这里的教师们抱有更多期待。

《中国教育报》2024年02月03日第4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