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从改善到改变

发布时间:2024-03-13 作者:李永智 来源:中国教育报

   大家都很关注数字教育。数字教育的定义,学界还在讨论中,但数字技术将颠覆工业时代的学校教育形态,建构起数字时代的教育新形态,这基本已成共识。数字教育的形而上指导是什么?目标和路径何在?与教育现代化、教育强国是什么关系?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这些都是当前备受关注的问题,也是我从事相关工作30年来,一直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应上海教育出版社之约,我将近年来的相关思考整理成《质变前夕:数字教育的破与立》一书。一则纸质书可以带来与报刊不一样的阅读体验;二来限于版面要求,报纸、期刊发表时对文章进行了删改,纸质书的容量要大得多,能让这些文章以完整版的形式呈现,也算弥补之前一点儿小小的遗憾。

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提出了中时段的“社会时间”概念。不同于短时段的“个人时间”和长时段的“地理时间”,“社会时间”视角能让我们从日常的喧哗中超脱出来,站在社会变革的高度,以更加理性、冷静、多元和多层次的视角,来考察社会某个领域的变迁。本次结集出版,因为文章讨论对象时间跨度的关系,某种程度上也拥有了“社会时间”视角,使我和读者得以重新思考教育数字化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回顾数字技术融入世界教育发展的过程,历时30年,对传统学校教育没有形成系统化、常态化的根本性改变,究其原因,可以用三个中国古代成语概括。一是盲人摸象。这个阶段,技术应用仅仅被作为一种工具、一种改善传统教育的手段。无论基本认知、理论探究,还是实践探索,常常囿于局部,以偏概全,各说各话,难成共识,甚至一叶障目,难以深入。二是叶公好龙。口头上很重视,纸上谈兵,热火朝天;实践上瞻前顾后,畏手畏脚,裹足不前。三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在缺乏战略谋划和系统推进的情况下,数字教育的实践探索,走上了碎片化发展的窄径。积极推进的地区和学校,经历短暂的百花齐放式繁荣后,陷入“系统烟囱林立”和“数据孤岛丛生”的困境;故步自封的地区和学校,陷入应试教育的“内卷”和未来发展“焦虑”。以上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也是面向未来必须解决的问题。

回顾国内教育信息化发展,极少数学校还存在“四个异化”的现象,值得关注。一是技术驱动的异化。脱离学校实际,超前追逐最新技术的应用。二是设备驱动的异化。脱离应用需求,过度配置或迭代更新设备。三是概念驱动的异化。热衷于打造缺乏实质内容支撑的概念,如智慧课堂、智慧教室、智慧学校、智能学校、学校大脑、未来学校等。四是利益驱动的异化。系统建设、设备购置等被个别人或个别企业的利益所影响。以上现象,严重影响着数字教育的健康发展。

随着新一代数字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和普及,一场比以往任何一次科技革命迭代速度更快的社会变革已经开启。人类社会正从工业时代进入数字时代,迈向智能时代,形成于工业时代的传统教育形态已无法适应数字时代对人的知识、技能和素养的新要求,学科间脱节、学段间脱节、知行脱节、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矛盾日益突出,教育的理念、体系、内容、范式、治理面临颠覆性变革,亟待重塑数字时代的教育形态。中国教育数字化的历程,与中国教育强国的征程同生共长,对标全球技术变革周期,数字化已经从课堂教学的补充手段,渐渐生长为一种重塑课堂和教学的力量,传统学校流水线式的同质化、标准化人才培养模式必将被打破,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无边界学习型社会行将建立,教育的数字化转型已经悄然来到了“质变前夕”。

本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人类因教育而文明”,从人类文明发展历程和技术与教育关系的角度,尝试介绍本人对数字教育形而上的肤浅思考。开篇《媒介环境对教育的重塑》一文,基于分析媒介构成的社会环境通过建构人类社会进而建构教育,以及媒介直接作用于教育传播过程,阐释了媒介环境学“以媒介为中心、以社会为平台、以人为主体”的研究范式,作为研究数字社会的教育的理论基点。第二部分“以数字化引领教育现代化”,从教育现代化、教育强国、教育数字化的关系角度,尝试介绍数字教育的内涵、目标、战略谋划、实践路径、国际观察等方面的思考与实践探索总结,是本书的核心内容。《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战略构想与实践探索》一文,比较系统全面地阐释了本人对数字教育的思考。《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刊发于《学习时报》头版,并为多家权威媒体转载。《数字教育赋能教育强国的国际观察》一文,通过对世界主要国家的国家政策、国际组织报告、重要学术文献、官方权威信息的广泛搜集整理与系统深入分析,尝试整体把握数字技术变革教育的世界性趋势,对比分析各国的战略谋划和行动举措。第三部分“以数字化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面向未来发展,从具体实践的角度,总结剖析过往经验体会,尝试探索数字教育具体发展路径。《以数字化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一文,刊发于《人民日报》理论版头条。《高校BBS20年回顾》一文,回顾分析了1994年至2014年高校BBS的兴衰,对曾经的经历者而言,会有很多共鸣。第四部分“做有温度的数字教育”,特别集选了几篇与教师专业发展相关的文章,意在强调数字教育过程中教师的重要作用。

当把文章整理成册的时候,我非常感慨,这些文字,不仅是我个人对于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一些想法,也记录了国内有志于此的同行,以及我的同事们不断思考、不断试错、不断求索的一个个足印。

(本文系《质变前夕:数字教育的破与立》作者自序,有删节)

《中国教育报》2024年03月13日第9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