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基础教育的改革浪潮中,四川省成都市龙江路小学武侯新城分校的办学实践颇有研究价值。该校直面教师队伍能动性不够、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校家社关系割裂等办学问题,通过项目驱动的模式,激发学校各方面治理主体的动力和活力,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显著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质,快速成长为一所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
“项目驱动”强调两个要素:项目、驱动。项目是学校办学明确目标引领下的产物,是真实的、有意义的教育教学问题,驱动是解决项目成长动力、团队协作、管理评价的相关机制。该学校将“项目驱动”引入学校治理之中,从内部管理、教学改革、校家社融合育人3个层面进行了项目制的实践,为新优质学校创建提供了思路。
首先,项目驱动有助于激发教师队伍活力。在项目管理的机制下,教师获得了更广阔的自主与创新空间,可以根据个人的专业兴趣和特长选择参与项目。与传统模式相比,项目驱动更倡导从“要我做”到“我要做”。相比科层制管理,这种扁平化管理的模式在提升效率和激情上优势明显。项目驱动还促进了跨部门、跨学科的主动协作,同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提升了教师专业化水平。
其次,项目驱动对于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至关重要。项目化学习聚焦于问题解决,侧重于真实且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增强能力和发展思维。这种学习方法不仅契合新时代的教育需求,而且能够唤起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创新能力。学校通过设计学科内项目、跨学科项目和超学科项目三大类项目,以及长周期、短周期和微周期3种不同的项目模式,系统构建了项目化学习的推进路径。
最后,项目驱动进一步促进了学校、家庭与社会之间的紧密合作。通过项目化方式,合作机制发生了变化,在注重实操性的创新机制中,校家社三方增进了教育共识,发挥了各自优势,凝聚了育人合力。
笔者认为,在实施项目驱动时,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明确项目目标,要确保项目与学校的办学理念、育人目标相一致。二是加强项目管理,构建一套完善的项目管理体系。三是注重项目实效,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来评估项目的实际效果,并完善相应的激励与反馈机制。四是拓展项目资源,整合多方面资源,为师生提供学习和体验平台,并注重资源使用的课程化。
学校鲜活的办学实践证明,问题导向是发展的前提,项目驱动是优质的路径。
(作者系四川师范大学智慧教育研究所所长)
《中国教育报》2024年04月10日第5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