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让每一个生命诗意栖居

——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龙虎塘实验小学开展“隔代互学”活动

发布时间:2024-04-14 作者:丁小明 潘虹 来源:中国教育报

“爷爷奶奶,今天的数学课上,老师教我们学习了用扑克牌计算24点的游戏,我来教你们一起玩吧!”“奶奶,明天我们班要开展整理书包比赛,您能教教我怎么把书包整理得又快又好吗?”……这些是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龙虎塘实验小学开展“隔代互学”项目以来经常在学生家庭发生的对话场景。学校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发现,本校存在隔代养育情况的学生占比已接近50%,其中有15%的孩子存在性格内向、孤僻的问题,15%的孩子存在以自我为中心、生活习惯差、不爱学习、刁蛮任性等问题。

为了实现学校倡导的“幸福共长,让每一个生命诗意栖居”的办学理念,学校开启了“隔代互学”项目的研究和实践,让祖孙两代人在互学共学中加深理解,共同成长。经过五年的不断实践,学校多渠道构建了祖孙学习共同体,开发了多种互学形式、互学课程和互学领域,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并形成了一系列的评价保障机制,创生了校家社协同育人的新样态。

    “隔代互学”与低年级 无纸化作业改革相结合

国家“双减”政策颁布以后,如何在减轻低年级学生纸质作业负担的同时,不影响他们的学业质量?如何将劳动课这门独立课程内容落到实处?这是学校教育工作者需要直面和解决的两大问题。学校结合学生家庭现状,从2022年4月开始开展了以“隔代互学”项目促低年级无纸化作业改革的探索。教师将学科教学内容和劳动教育内容设计成一个个有趣的“隔代互学”活动作业,例如“我教奶奶学唐诗,奶奶教我学扫地”“我教爷爷学数棋,爷爷教我养金鱼”“我给外婆讲故事,外婆教我学做饼”等无纸化作业,让祖孙两代人在家里开展互学互教的活动。

通过两年实践,学校欣喜地发现学生和家长对“隔代互学”无纸化作业满意度达到了100%。孩子们不仅在给祖辈做“小老师”的过程中巩固了学校所学的知识,建立了自信,确保了学业质量,而且在向祖辈学习劳动技能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喜欢上了劳动,提高了生活自理能力,更可贵的是营造了轻松和谐的家庭学习氛围,提升了家庭幸福指数。

    “隔代互学玩伴团”开启成长新模式

“老师,我申请下周六组织一次‘吹口琴’隔代互学玩伴团活动。我的招募令已经写好了,指导老师是我的爷爷……”这是小王同学在向班主任申请担任“隔代互学玩伴团”小团长的场景。

现在不少孩子平时缺少玩伴,课余生活比较单调。自从学校开展“寻找互学好伙伴,争当互学小团长”的玩伴团活动以来,受到学生、老师、家长的一致欢迎。玩伴团活动最早是从2019年的假期开始,开学以后学校又开始组织周末的“1+X”家庭之间的“隔代互学玩伴团”活动。学校鼓励学生自己开动脑筋,寻找资源,制定方案,招募玩伴团伙伴。老师、学生、父母、祖辈都参与进来,活动过程中大家分工明确,如家长全力做好后勤保障工作,老师做好指导评价工作。

活动发起以后,每个班级均有10多个学生成为小团长,组织开展了内容丰富多样的“隔代互学玩伴团”活动,有粽叶飘香玩伴团、魔术表演玩伴团、造纸术玩伴团、学编织玩伴团、变废为宝玩伴团、年俗文化研究玩伴团等,涉及阅读、运动、美食、种植、手工、器乐、戏剧、表演、科创、气候变化等10多个领域、150多个项目。祖辈中也有约3000多人次积极参与了活动。“隔代互学玩伴团”活动的开启,为孩子们的成长打开了一个新的空间,创造了一种新型的校家社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模式。

    “隔代共学互学大学堂”打开办学新格局

河海老年学校是龙虎塘实验小学结对开展“隔代共学互学大学堂”研究的第一个校外机构,双方签订了每月互学互访一次的办学协议。目前,该活动已持续开展了两年,互学课程涉及小学所有学科和空竹、锡剧、刻纸、太极拳等10多个传统非遗项目。互学互访让老人和孩子走进了对方的世界,打开了相互理解的大门,让一老一小两代人在共学互学中相互滋养、共同成长。

山清水秀的溧阳深山沟民俗文化村是学校第二个“隔代共学互学大学堂”合作机构。每年的不同季节,学校会组织不同年级的学生和其祖辈一起去民俗文化村开展共学互学活动,比如春天学习采茶、制茶,夏天学习插秧,秋天学习收割,冬天学习做米酒、舞龙灯、打糍粑……学生们则将垃圾分类、环境保护、预防诈骗等相关知识以快板、小品和歌舞的形式传递给当地农民。山沟里的“隔代共学互学大学堂”让孩子们近距离了解了农村、农民和农事,同时也让山沟里的老人们学习了知识开阔了眼界。

常州老年大学和龙虎塘街道的秋白书苑是学校第三批“隔代共学互学大学堂”合作机构。寒暑假期间,学校联合街道社区教育中心和常州老年大学开设了“隔代共学互学大学堂”公益班,有绘本阅读班、花鸟绘画班、超轻黏土班和广场舞学习班等,师资和课程全部免费。课程内容由龙虎塘实验小学和常州老年大学教师开发,秋白书苑则免费提供学习场地,学校选派老师协助进行现场管理,让辖区内的祖辈和孙辈们在家门口就享受到了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服务。目前已连续开班三年,参与活动的祖孙约有700多人次,在当地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

经过几年的实践和探索,学校多渠道构建了祖孙学习共同体,开发了多种隔代互学形式、课程和领域,极大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并形成了一系列的评价保障机制。“隔代互学”成为连接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一座桥梁,营造了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氛围和新型的校家社协同育人样态,也给各方提供了学习和成长的空间。

学校后续开展的跟踪调查数据显示,参与隔代互学项目学生的学习能力、生活自理能力、沟通交往能力等均得到了提升,学习自主性也大大增强,并且在与祖辈共学互学的过程中增进了对祖辈的关心、理解和尊重。祖辈的育儿观念也得到了很大改变,全面提升了隔代教育的质量。项目的研究和实践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能力提升。教师们意识到老年人身上有许多值得孩子学习的优秀资源,要善于在家校共育中有效开发和利用。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龙虎塘实验小学;本文系江苏省“十四五”教育规划叶圣陶专项课题“‘教为不教’思想下隔代互学的实践研究”项目研究成果[编号YZ-c/2021/15])

《中国教育报》2024年04月14日第4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