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如何打通毕业生的就业通道

——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纪实

发布时间:2024-05-14 作者:本报记者 董鲁皖龙 来源:中国教育报

■对职业院校来说,实现高质量就业的核心在于专业符合产业,人才精准对接需求

■重视就业育人引导,通过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将价值观教育融入日常的就业指导、教育教学全过程,鼓励学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在基层一线绽放青春之花

■持续优化课程设置,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引入更多行业前沿技术和创新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成长

有这样一所地方职业院校,2022年以来,每年有超20%的毕业生在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就业,“三支一扶”等基层项目报名人数居福建省高校前列,成为教育部全国就业工作50强典型经验高校……

它,就是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一所地方职业院校是如何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关键是坚持‘就业引导办学、就业衡量办学、就业促进办学’的工作理念,在创新体制机制、打造专业力量、抓好服务引导、落实重点帮扶、开拓市场资源等方面持续发力。”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吴品云说,学校办得好不好,学生的就业质量、水平、满意度是重要评价标准。

4月17日—18日,作为2024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典型宣传季活动之一,记者走进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探寻该校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实践探索。

    体制机制创新

    促进就业供需同频共振

近期,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数字产业学院迎来了就业的“开门红”,作为学校最年轻的二级学院,首批1000多名毕业生中,已落实毕业去向的有近七成,还有70多人成功就业移动、联通、新华集团等国企。

“得益于校企联合为主体的办学模式,得益于‘以企访企’的新探索,依托企业的上下游产业链,我们的学生才能到这么好的单位就业。”数字产业学院院长徐宁高兴地说。

为缩短高技能人才培养与输送周期,数字产业学院从成立起就实施校企双主体办学,头两年采取引企入校的“校中厂”模式,第三年采取引校入园的“厂中校”模式,产教深度融合,从根源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供需对接。

“吸引企业作为主体办学有很多优势。”徐宁说,一是保证所办专业是企业需要的;二是在培养方式上,按照企业员工培训模式实施岗位化项目课程训练,学生在参与企业实际项目中,全面提升专业技术技能和就业适应能力;三是由企业去“访企拓岗”,上下游产业链对接更顺畅,开拓的岗位更多也更优质。

“对职业院校来说,实现高质量就业的核心在于专业符合产业,人才精准对接需求。”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工作部部长吴钢说。

近年来,福建省大力建设科技创新型省份,优化产业结构,构建了“6+4+5”产业新体系,即电子信息和数字产业、先进装备制造等6大主导产业,建材、文化产业等4大优势产业,新材料、新能源等5大新兴产业。

作为一所地方职业院校,面对毕业生多在本地就业的现状,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主动对接福建省产业升级需求,加大专业调整力度,一方面对专业进行增减,新增社会急需和符合区域经济需要的特色专业9个,停招社会需求小、就业率低、缺乏竞争力的专业4个。另一方面促进专业升级,创新“政校行企”四方协同育人机制,提升专业内涵和竞争力。

“对接福建省先进装备制造主导产业,自2017年开始,我们就逐步布局了汽车智能技术、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技术、工业互联网应用等6个新专业,同时撤销改造了一批传统专业。例如:根据产业需求和就业情况撤销了传统的数控技术专业;结合企业‘智改数转’对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进行了升级改造。”智能制造学院院长王翠凤说,学校在培养方式上也进行了升级,构建了“德技共修、校企共育、师生共进”的制造类专业工作室育人体系,建立了四级保障系统,避免教学和产业脱节、专业和岗位脱节。在校级层面设立办学理事会,学院层面设立产学研指导委员会,专业层面设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教师层面则由校企合作工作组负责课程建设。调整完后,学校专业更加贴近产业,人才更加符合需求,办学更能支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现在,智能制造学院每年除去专升本学生,有就业需求的毕业生为700多人,而每年的供需见面会都会引来100多家企业,提供岗位3000多个。

“这说明,企业对我校制造类人才的培养是高度认可的。只要学生想就业,就能找到合适的岗位,实现高质量就业。”王翠凤说。

以就业引导办学,以就业促进办学。近年来,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政校行企”四向发力,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促就业的格局。对内,落实“一把手”工程,成立党委书记、校长“双组长制”的就业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就业与学科专业建设、与年度招生指标、与评优评先、与领导班子考核相挂钩的“四挂钩”绩效制度,“校—院—专业—班级”四级网格化和“一带三帮五”机制,激发全员促就业活力。对外,出台“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方案”,2023年走访企业293家,新拓岗位3000多个,与海康威视、美的集团等60多家名企建立直推通道,累计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4万多个,岗位供需比达到8∶1。

“一系列改革,旨在推动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同频共振,为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架起直通车、彩虹桥。”吴品云说。

    做强做精就业指导服务

    促进毕业生多元就业

“在校期间,我响应国家号召,到部队服役5年,经历过抗洪抢险、多次‘卫士’演习。毕业时,我也拿到了厦门机场的高薪工作。但是,我脑海里总有一个念头,要做有意义的事。最后我还是辞职了,通过‘三支一扶’遴选回到了家乡,想为家乡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4月18日,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2020届毕业生贾继鑫回到母校,向学弟学妹们分享自己的职业选择、基层工作的经历和感受。

担任福建省武平县中山镇老城村支部书记兼村主任的2年多时间里,贾继鑫带领村民整治乡村环境,发展仙草、辣椒等特色产业,找到了一条“村强民富、景美人和”的乡村振兴之路。贾继鑫也荣获首届“全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是福建省唯一入选的高职院校学生。

贾继鑫不是个案。在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2019年以来,每年征兵数均在200人以上,并逐年递增,2023年达到226人;2024年度报名福建省“三支一扶”的毕业生超过350人,居福建省高职院校前列。

“引导学生将爱国之情转化为报国之志,将个人理想与国家使命相结合是一个长期的、浸润的过程。”吴钢说,学校重视就业育人引导,通过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将价值观教育融入日常的就业指导、教育教学全过程,鼓励学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在基层一线绽放青春之花。

先择业还是先就业?是留在大城市还是去基层一线?Gap Year(意为“间隔年”)一年行不行?当前,大学生就业观念更加多元,就业选择更为多样,许多大学生在择业时面临不知所需、不知所选的问题,对精准化、个性化的就业指导需求日益强烈。

秉承“就业服务永不断线”的理念,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内修“课程—实训—赛事”,外化“线上平台—校友、企业—招聘会”,做强做精就业指导服务,帮助学生找准定位,尽快尽早就业。

点对点精准推送岗位,为学生开展就业能力画像,开展智能“简历门诊”“AI模拟面试”……经过近10年打磨,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自主开发的“智慧就业管理服务平台”集毕业生信息采集、就业信息登记、招聘会管理、精准推送、就业数据分析等功能于一体,对外可与“24365”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互联互通;对内入驻了企业17872家,岗位信息和毕业生就业需求高度匹配,切实促进了就业工作提质增效。

“当前,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在疫情防控期间无法举办线下招聘会的限制,‘互联网+就业’模式已成为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必要组成部分。”吴钢说,学校起步早,而且经过多年的打磨,在就业管理服务、信息互联互通、指导内容课程、校企合作新模式等方面,形成了完整的系统,管理效率高,服务学生更加便捷,超7成学生通过校园渠道实现就业。

为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学校着力在个性化、精细化指导上下功夫,就业办公室主动加强部门联动,构建立体化就业指导教育体系——与学校心理咨询中心联动,设立学生生涯发展中心,增强学生生涯规划意识和能力,同时开展心理辅导,增强学生抗压能力。与“一站式”学生社区联动,设立就业技能培训中心,如针对销售类学生群体进行营销技巧以及商业礼仪等方面的培训,对于想提升学历的学生开展考试课程辅导,对有创业意愿的学生进行创业指导,等等。

此外,吴钢介绍,学校还强化分层分类服务,对不同年级学生提供不同服务,如对大一新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大二侧重学生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大三开展职业定向服务,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专业情况以及职业规划等进行分类服务等,满足不同学生的就业服务需求,促进学生多元就业。

    创新“校友+”模式

    助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我们企业专注AI数字体育,主要研发和销售体育教学、体育考试、智能体育器材等数字体育产品及体教内容,目前AI数字体育解决方案进校300多所,业务覆盖城市100多个。今年,我们有管理、研发、运营等5个岗位招聘10余人。”4月18日下午,福建省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恒鸿达体育科技有限公司在数字产业学院举办专场招聘会,学校1996届校友、公司董事长章珠明向学弟学妹们介绍公司的发展情况和用人需求。

事实上,章珠明是数字产业学院的老朋友了。作为校友企业,其公司与学院在科研、教学、产业链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

“我们与数字产业学院联合办了一个物联网实验室,与学院老师一起做AI产品的研发;公司有4位高级工程师担任学院讲师;学生承担企业的项目做毕业设计,我们负责回购;目前还有20多名学生在企业实习。”章珠明说,回馈母校是初心,共谋发展是目标。

“校友群体广泛分布于各个行业和多个地区,是高校拥有的特殊资源。”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校友会会长王兴中说,为拓宽求职思路、提高职场竞争力、消除毕业生在就业方面存在的困惑,学校学生工作部、校友会联合各二级学院,全面动员强大的“校友力”,探索构建“校友+”模式,为毕业生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平台。

打造“校友+母校”共同发展体——举办校友专场招聘会、校友直通车等系列活动,促进校友企业选材和学生就业供需对接,2022年至今,校友企业直接吸纳400多名毕业生入职,累计为学生提供就业岗位3000多个。搭建就业实践育人平台,与校友企业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助力学生就业。

发挥校友力为学生就业“问诊把脉”——举办“学长学姐来啦”“领航计划”等活动,让校友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为福信学子“问诊把脉”,让学生从校友的真实职场经历中汲取智慧,更好地了解行业趋势和职业要求。聘请校友导师,参与到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创业指导等课程中。2022年至今,已举办13期“学长学姐来啦”系列活动,邀请优秀校友和企业专家入校开展生涯规划等主题讲座220余场。

校友“就业红娘”帮扶困难群体顺利就业——建设专门的校友“就业红娘”团队,实行“经济上自愿资助、心理上暖心疏导、技能上引导提升、岗位上积极推荐”四位一体帮扶行动,2022年至今,校友“就业红娘”已帮扶百余名毕业生顺利就业。

“在就业创业的各项工作中,学校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强化责任担当,不断探索创新,采取了一系列战略举措,实现了就业创业工作总体情况的稳定。”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江吉彬说,下一步,学校将持续优化课程设置,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引入更多行业前沿技术和创新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成长。同时,与更多行业领军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发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无缝对接,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毕业生就业质量提供有力保障。

《中国教育报》2024年05月14日第4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