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多维发力让“兵教师”闪耀校园

发布时间:2024-05-17 作者:田艳媚 来源:中国教育报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做好2024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全国计划招聘特岗教师3.7万名。《通知》明确,支持鼓励符合条件的退役军人到中小学任教,可综合考虑服役年限等因素对退役军人相应放宽年龄限制。退役军人事务部日前举行新闻发布会,也对“兵教师”等相关热点工作作出回应,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和热议。

自2022年6月退役军人事务部等部门出台《关于促进优秀退役军人到中小学任教的意见》以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认真落实、稳步推进,许多“兵教师”已成为中小学校园里的一道亮丽风景。但教育是一门专业,更是一门艺术。畅通“兵教师”发展路径,当需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师成长发展规律,持续加强部门协同配合、探索总结培养经验、创新实践工作机制,促进更多优秀“兵教师”成为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灵魂工程师”。

坚持以政策支持为导向,联动多方聚合力。把政策法规“立起来”,是成事之道。近年来,“兵教师”工作机制建设保障有力,政策体系逐步健全,各项措施稳步推进。一方面,要优化政策体系,对标对表出台符合本地实际的配套政策措施,进一步优化涵盖“兵教师”选拔、培养、招聘、发展等各个环节的政策体系,凝聚部门合力携手擦亮“兵教师”品牌。另一方面,要立起政策标准,要在专项招生、能力培养、招聘招录等方面把刚性标尺立起来,把真正愿意长期从教、终身从教的优秀退役军人输送到教师岗位上。同时,还要严格政策考评,将“兵教师”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绩效考评的内容,将检查结果作为评价履行教育、退役军人事务职责等方面的重要参考依据。

坚持以能力培养为基础,提升核心竞争力。退役军人师范人才培养是“兵教师”工作的基础。广大优秀退役军人虽然具备“会讲、会做、会教、会做思想工作”的教学潜质,但他们在部队练就的是备战打仗能力,而欠缺必备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知识。要以加强退役军人师范专业人才培养为着眼点,支持高校扩大师范类学科“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和专升本招生计划,对复学转专业的退役大学生士兵优先开放师范类专业并提供专业补习。应聚焦培养发展,对已取得教师资格证但尚未通过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的,纳入“退役军人中小学教师人才储备库”,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培养。同时,还应建立退役军人教师职业能力培养机制,联动设置师范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和专项岗位招聘计划,全面摸清退役军人持证专业和人员数量,精心设计培训方案、广泛选用培训资源,择优遴选符合报考条件的优秀退役军人,集中组织考前培训辅导,提高教师资格考证合格率和教师岗位招聘录取率。

坚持以平台搭建为载体,增强发展多元合力。退役不褪色,建功新时代。虽然退役军人的学历水平、教学能力、专业特长等各有不同,但他们普遍政治信念坚定,使命责任感强烈,作风素养过硬,在传承红色基因、为党和人民培养可靠接班人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既可以在文化教学、军事体育、国防教育岗位上发挥优势,也可以在行政管理、工勤服务、安全保卫岗位上发挥优势。要遵循教师成长规律,加强对“兵教师”的跟踪培养,安排优秀骨干教师搞好传帮带。要加大中小学行政、工勤空岗优先接收安置政府安排工作的退役军官和退役士兵的力度。要选拔聘用优秀退役军人在学校担任国防教育辅导员、军事训练教官,推动“兵教师”与国防教育、军事训练分别在校内和校外两个范围为退役军人发挥专业特长、实现自身价值提供更多就业机会。要鼓励为学校提供安保服务的相关企业聘用更多退役军人,并兑现有关吸纳退役军人就业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支持退役军人多元化发展。

坚持以荣誉激励为导向,激发队伍新活力。面对社会上存在的一些偏见,要进一步树立荣誉激励的鲜明导向,加大对“兵教师”先进典型的选树宣传力度,主动挖掘、广泛收集、积极宣传优秀退役军人脱下军装、走上讲台、专心从教、立德树人的先进典型、光荣事迹,并充分运用融媒体手段开展矩阵式宣传。在开展优秀教师评选表彰活动时,要注意表彰师德高尚、表现突出的优秀退役军人教师,把符合条件的优秀退役军人教师推荐为“最美退役军人”“模范退役军人”“最美教师”表彰对象,着力打造群星璀璨的“兵教师”队伍,让更多人了解、支持、尊崇“兵教师”,让“兵教师”成为“让人羡慕和让人尊崇”的双重职业,激励更多优秀退役军人安心从教、热心从教、舒心从教、静心从教,矢志成为教书育人楷模。

(作者系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中国教育报》2024年05月17日第2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