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丁俊萍:初心如磐四十载

发布时间:2024-05-21 作者:本报记者 刘亦凡 来源:中国教育报

乐教善教 潜心育人 新时代思政课教师风采录

•在丁俊萍看来,不管学术研究达到什么水平,承担多少科研任务,“站好本科生课堂、搞好一线教学,始终是思政课教师的本分”

•新时代以来,丁俊萍和她的团队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课堂为主阵地,以问题为导向,以加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为重点,形成了高校思政课“多元立体教学模式”    

提前到达教室、打开多媒体设备、拷贝教学课件、清点学生名单、等待上课铃声响起……武汉大学思政课教师丁俊萍记不清,这样的课堂准备她做过多少次。

1982年,丁俊萍从中国人民大学本科毕业来到武汉大学,开启了思政课教师生涯。42年,风华正茂的青年教师变为两鬓斑白的老教授。不变的是,她一直坚守在思政课教学一线。

在丁俊萍看来,不管学术研究达到什么水平,承担多少科研任务,“站好本科生课堂、搞好一线教学,始终是思政课教师的本分”。

“必须尽到责任”

再有一年,69岁的丁俊萍就要退休了。但本年度,她仍全程承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门、近100课时的本科生思政课教学工作。

常常有人劝丁俊萍保重身体、减少工作量,但她有自己的“执拗”。她认为,立德树人是党的事业,“我必须尽到身为思政课教师的那份责任”。

长期以来,除了上思政课,丁俊萍还负责指导博士、硕士研究生,主持和参与多个科研项目,身兼多份校内外学术兼职,有段时间还担任着重要的行政职务……但其他事务再繁忙,她也从未放松思政课一线教学工作。对讲过很多遍的课,她仍精心准备。

42年来兢兢业业、不辞辛劳,听过丁俊萍思政课的学生数以万计。“每节课后,您都会耐心解答我的一个又一个问题,使我对理论的理解更上一层楼。”“丁老师不仅向我们传授理论知识,还引导我们认识世界,培养我们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师生之间的双向奔赴,是支持着丁俊萍的最大动力。

“向改革要活力”

即使拥有“资深”的光环,丁俊萍仍面临挑战。新观点、新技术不断涌现,课堂不创新就抓不住学生的注意力,丁俊萍深知,“思政课建设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

事实上,丁俊萍一直是一位改革者。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初,她对中国革命史学科体系转化为课程教学体系进行了大胆尝试。2001年,她率先在武汉大学试点开设“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概论”课程。

2016年,丁俊萍牵头开展“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在线课程建设工作,从课程录制的整体设计、具体实施到脚本撰写、后期维护,她付出了大量心血。在录制课程第一章时,由于高度近视,丁俊萍看不清现场提词器上的内容,她硬是靠扎实的业务能力和超强的记忆力,背下了两万多字讲稿,全程脱稿完成录制。这门课程被评为首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新时代以来,丁俊萍和她的团队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课堂为主阵地,以问题为导向,以加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为重点,形成了高校思政课“多元立体教学模式”。今年春季学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的开学第一课上,丁俊萍给学生们布置了“中国式现代化典型案例分析”分组研讨活动,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主题选择典型案例开展调研,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并在课堂上进行汇报展示。这一教学环节,正体现了“多元立体教学模式”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任课教师主导作用与上课学生主体作用结合起来的特点。

经过她的不懈努力,如今武汉大学的思政课既有深入浅出的理论讲述,又有备受学生喜爱、形式多样且内容丰富的实践活动。慕课学习、社会调研、微视频拍摄和展示、课堂讨论等实践环节与理论学习相辅相成,给学生们带来了新颖而又充实的学习体验。

“从心底发出声音”

生于上世纪50年代中期的丁俊萍,对《星火燎原》《红旗飘飘》《烈火金钢》《林海雪原》等反映革命斗争历史的文艺作品如数家珍。“红色经典文艺作品伴随了我的童年。我对这些作品的痴迷,可谓如饥似渴、废寝忘食,经常会为里面的人物和事迹洒下热泪。”孩童时代的红色种子,后来长成了情怀和信仰,促使丁俊萍选择成为一名思政课教师。

真信才有真情,真情才能感人。课堂上,丁俊萍紧扣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时而讲述亲身经历的故事,时而哼唱独具时代韵律的歌曲,时而脱口背诵毛主席诗词,常常赢得讲台下学生们的赞叹。“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丁老师曾在课堂上唱起《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她沙哑的嗓子充满了力量感。‘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她告诉我们歌词里的‘太阳’就是中国共产党。”一名学生回忆。

2023年3月,丁俊萍主讲的本科生课程“中国共产党史(下)”迎来开学第一课。春寒料峭、春雨淅沥,却挡不住学生们的求知热情,有的学生甚至搬来了小凳子。课堂上,丁俊萍从知青岁月谈起,饱含深情地讲述自己得知恢复高考、参加高考并最终坚定选择中共党史专业的经历,勉励学生们立大志、夯基础、勤思考。

“我们思政课教师,自己先要有信仰,如果不是从自己心底发出声音,是讲不好马克思主义的。还要有情怀,当我们全身心、富有激情、满怀真情地讲述时,理论就不再是冷冰冰的,而会被赋予可亲可爱的力量。”丁俊萍说。

《中国教育报》2024年05月21日第9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