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帮妈妈拍“遗愿清单”是一场爱与生命的教育

发布时间:2024-05-22 作者:胡欣红 来源:中国教育报

近日,一则11岁男孩帮妈妈拍“遗愿清单”的消息,引发了舆论关注。“有一天妈妈不在了,你怎么办呢?”“我也不活了……”这是一年前,刚得知妈妈癌症晚期时,10岁的小何给妈妈的回答。一个10来岁的孩子,还是喜欢扎进父母怀里撒娇的年龄,突然要面对可能失去母亲的劫难,令人有揪心之痛。值得敬佩的是,男孩妈妈勇敢地站了起来,开始了“遗愿清单”系列视频的拍摄,为的是“给我爱的人们留下一些东西”。

可怜天下父母心。想换个活法背后,传递的是妈妈对孩子的深爱。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最无私和不计代价的,不少父母身患恶疾不久于人世之时,为了尽量减少对孩子的影响,往往会隐瞒病情。可问题是,当父母遽然离世之后,缺乏心理准备的孩子又如何接受?一时的隐瞒,会不会在孩子心中留下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这样的“爱”是否太“自私”,会不会给孩子造成更大的伤害,确实值得商榷。

父母之爱子,当为之计深远。男孩妈妈的选择,无疑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母(父)子(女)一场,究竟应该给孩子留下什么?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答案或许会有很多,但如果能以某种精神力量激励指引孩子勇毅前行,应该是父母们所希望看到的。男孩妈妈想给儿子留下的,除了影像、相伴的回忆,还有妈妈努力的样子。而让孩子参与视频拍摄,完成妈妈“吃一顿孩子做的饭”的心愿,背后更蕴藏着一片良苦用心。无论能否战胜病魔,妈妈都给孩子作出了最好的榜样示范,在孩子心中深深植下坚强乐观的种子。相信孩子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遭遇困难时,都会浮现妈妈的身影并从中汲取精神力量。这样的一份母爱,感人至深。

生老病死是所有人都必须面对的自然规律,男孩妈妈用自己的方式给孩子上了一堂生命教育课。在很多国人心目中,死亡是一个犯忌的话题。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观念的进步,死亡话题渐渐脱敏。近年来,一些高校陆续开设与死亡教育相关的课程,但基础教育阶段的生命教育,却囿于种种因素限制不太会直接涉及“死亡”问题。

不谈死亡的生命教育是不完整的,知道向死而生的道理,才能直面死亡,更好地体会生命的意义,懂得珍惜生命。11岁的小何不仅不会再说那句“我也不活了”,而且在磨砺中迅速成长起来,学会了积极面对生活。而一些青少年之所以动辄搞极端走绝路,与缺少死亡教育、不懂得尊重生命的意义密切相关。换言之,能否以孩子可以理解的方式和途径来开展生命教育和死亡教育,实乃刻不容缓之事。在这方面,因势利导的邓静无疑作出了很好的示范,启迪我们要善于利用开发身边的资源开展生命教育。

(作者系浙江省衢州二中教师)

《中国教育报》2024年05月22日第2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