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赛课虽好 但要防止变味

发布时间:2024-05-24 作者:程敏 来源:中国教育报

近年来,为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促进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各级各类教学竞赛活动(以下简称为“赛课”)成为展示和交流教学改革成果的重要载体。诚然,良性、有序的赛课能够为教师搭建交流互鉴的平台,实现以赛促教的目的。然而,在赛课成果日益与教师职业流动和考核评价等直接挂钩的情况下,赛课悄然面临着异化的风险。

赛课需要漫长的准备周期,特别是磨课,教师及所在教研组必须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反复推敲。在磨课的过程中,挤压正常教学秩序的“一课多上”和“借班上课”等现象并不鲜见。同时,当赛课成绩成为教师职业流动和考核评价的重要指标后,功利主义开始蔓延,“为赛而赛”不足为奇。有时为了片面追求“表演效果”和成绩,参赛教师还会过于注重亮眼的教学方式和形式,忽视了教学内容与学生接受能力的适配性。

隐而不显的是,赛课在无形中还演变为一种筛选机制,变相加快了人才流失。赛课能力和成绩是教师人格魅力和专业素质的重要表征,胜出者被视为佼佼者,随之而来的称号和奖励成为个人及所在单位的“符号资本”和职业流动的“硬通货”。尽管这种筛选机制并非全然负面,但当其他某种条件具备时,这种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快人才流失,破坏区域教育均衡。此外,赛课所伴生的分化效应同样值得关注。尽管赛课只是一套检验和提升课堂教学水平的外在程序,但赛课对个人特质的要求和对赛课成绩的认定与宣传,又在不经意间促使同单位教师出现“赛课型”和“教学型”的分化。当这种分化愈发显现时,赛课便成了一种具有负功能的识别机制,不利于教师健康成长。

赛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始终聚焦于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和水平。概言之,一场成功的、有意义的赛课,既要有“面子”和“里子”,也要讲“效率”和“效益”。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赛课环境,一定程度的“面子”建设是必要的,然而“里子”则是赛课的核心。比如,教学设计是否基于学情,是否利于培养学生能力等。赛课应该有一种价值导向,即避免沉醉于精心设计的剧本和台词,致使赛课程序化,最后沦为教师的个人秀。“效率”则是指从赛课成果到课堂教学的转化效率。比如,关注赛课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作用,赛课能力能否真正应用于课堂教学等。在“效益”层面,则指向赛课为学生全面发展所创造的“增值”。例如,这堂课是否能让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或其他方面有所提升等。

一言以蔽之,赛课的初衷是向善的,但这种制度安排在经过多主体、多层级的生产和再生产后,就可能会出现异化现象。化解赛课所遭遇的异化风险,有赖于各相关主体的联动和努力。

当下,赛课表现出明显的符号化特征,奖项成为教师争相竞逐的“帽子”,这与现行职业发展规则和教师评价体系等不无关联。为此,有关教育主管部门一方面应进一步加强研究,优化赛课的组织和评价等机制,营造良性竞赛氛围。另一方面,积极推进赛课去符号化,凸显赛课的交流性、示范性效应,进而以赛为“媒”,以点带面,不断扩大赛课的受益面。

课堂教学是“常态”,相较于赛课带来的短期赋能,探索对教师的长效赋能显得更加重要,二者有效整合是促进教学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方面,学校层面应弱化对赛课结果的宣传,强化对赛课成果的反思和交流,推动其可视化和品牌化。另一方面,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对教师进行常态化赋能,不断增强其教学定力、教学实力和教学创造力。

尽管赛课中的功利主义具有结构性诱因,但教师仍然掌握着避免沦为功利牺牲品的主动权。换言之,教师应树立对赛课的理性认知,持有“不为功利趋之、不因批评退之”的良好心态。在赛课中,应有意识地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贯穿全过程,真正做到以赛促教、以赛促研。

赛课只是一时的舞台,课堂才是永久的阵地。只有立足于日常教学的点滴积累、不断探索教育改革的新模式,才能使教育行稳致远、回归本质。

(作者系重庆市荣昌安富中学校教师)

《中国教育报》2024年05月24日第2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