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何以动人,唯其真诚

发布时间:2024-06-11 作者:李昊雯(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 来源:中国教育报

新闻回放

毕业季临近,不少大学生的论文致谢内容进入公众视线,成了“催泪弹”。比如,湖北大学文学院一位毕业生写下一篇“诗经体致谢”,经其导师分享后,在社交媒体迅速走红;有人引用“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等诗句,感谢父母始终做自己最坚实的后盾;也有受益于国家专项计划的大学生,在致谢中感谢党和国家,让自己有机会“从山区小县走出去”……

主持人语

论文致谢不仅是基本的学术规范,还是必需的学术礼貌,更是一种情感表达。相对于理性的冷色调的学位论文,致谢的文字是感性的暖色调的呈现。其中,既有写作者自身回望来时路的万千感慨,也有写作者对他人的千般感谢。论文致谢既能体现写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也能反映时代进程中的社会印记,是阶段性个人简史,也是阶段性社会简史。在这个意义上讲,产生共鸣、发生共情,算得上是一种必然结果。

青年说

或发自肺腑,或满含希冀,越来越多的学子在论文致谢中表露心迹、寻求共鸣。那些写在深邃的学术思考之外的深情,直击人心最深处。有人引用“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等诗句,感谢父母始终做自己最坚实的后盾。兰州大学朱占武在博士论文致谢中用900多字致谢母亲,“亲眼见证了她从貌美如花变得白发苍苍,但依旧不变的,是带给我的安全感”,以最质朴的文字和真挚的情感打动了无数网友。

通过真诚的表达,学子们表达他们希望实现自我价值、报效家国的强烈愿望,激励着更多人不畏苦难、拼搏进取。“可怜无数山”,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赵安在博士论文致谢中用这句话总结其求学之路。从甘肃窑洞走出来,从18岁离乡至35岁博士毕业,他认为,“恰是因为岁月打磨和风雨雕琢,才能活出人生该有的样子”,他也立下了以农业农村研究为终身事业的志向。漫漫求学路,交织着汗水与泪水,几多艰辛。终于要赶往下一程了,这些融入了个人成长经历的志向表达,无疑更显坚定。

致谢,包含的不只有感谢,还有他们所经历的温暖与感动。有人感谢朋友,因为有他们,“每一个难关都不再孤单”;有人感谢史学,“是你带领我体会人生之荒谬绝伦与宇宙之无限渺小”;北大的一名学生还致谢了流浪猫,“生活灰暗的时候总还有你呼呼大睡的身影安慰我”……他们感恩一切美好的遇见,让人感受到心灵的温暖。

论文致谢之所以动人,正因为它是真性情的自然袒露,能够引起更多人的共鸣。用情感浇筑的文字脉络被镌刻在时间和人心的深处,构建起青年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激励我们越过人生的山丘,一路向前。

《中国教育报》2024年06月11日第2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