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自然“拾趣墙”

发布时间:2024-06-23 作者:董欣然 来源:中国教育报

智慧缘起:“森林探索日”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之一。不一样纹路的树叶、奇怪形状的石头、会“变身”的西瓜虫、弯曲的蚯蚓等都是他们的探究物,而且幼儿喜欢将感兴趣的东西拾起来和伙伴分享。但是每当“回园”的指令响起,他们的探究就会被打断。他们会把探究到一半的东西放进口袋里,或者放在草丛中,虽说是“下次继续探究”,但探究过程一旦被打断,会直接影响到他们实际操作的进程,不能满足幼儿深度学习的需要。

基于此,我在班级里创设了“拾趣墙”,幼儿可以把自己在森林中拾到的自然物进行展示,在班级区域活动时对这些自然物进行探索,也可以把自然物当作材料创作其他美术作品,他们可以利用一切时间来分享在自然中“拾”到的乐趣。

活动过程:幼儿可以使用透明的密封袋和小夹子,将“拾”到的自然物放在密封袋中,回来后自己夹在“拾趣墙”上。这更激发了他们的兴趣,每次都更认真地寻找自然中神奇的事物,然后放在袋子里夹在“拾趣墙”上,甚至发出了“比比谁的‘拾趣’更有意思”的挑战。在自由时间,他们也会在“拾趣墙”前讨论,介绍自己的发现,如:刚拾的红色的樱花果实,一个星期后怎么变黑了?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发现幼儿对自然的好奇并未停留在“观察”上,还需要实际操作。例如,切开樱花果实会有什么?如何拓印树叶的纹路?所以,我又调整了班级区域,将科学区与“拾趣墙”结合,二者都是围绕科学领域的活动,并且科学区的放大镜、刀、小锤子等工具,能够支持幼儿对“拾趣墙”的深入探索。

在幼儿探讨或实践过程中,教师需要倾听幼儿谈论的话题、观察他们的操作过程,发现他们的兴趣与问题所在,抓住教育契机,围绕他们的兴趣生成更进一步的活动。例如,幼儿发现了樱花果实的异同,教师作为引导者提出“为什么会有异同”的问题,促进幼儿深入探索,从而生成有关“樱花果实与阳光”的科学活动与科学实验,增加幼儿科学经验。每个幼儿对“拾趣墙”都有不同的见解与发现,需要教师有敏锐的观察力与教育机智,从幼儿兴趣与问题入手,促进幼儿深度学习。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徐州市第二实验幼儿园)

《中国教育报》2024年06月23日第3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