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重大创新。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是新质生产力在农业领域的具体运用和综合表现,代表着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趋势。推进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实现由“大国小农”向“大国强农”的历史性跨越,迫切需要打造一批具有强大人才汇聚力、科技引领力和发展影响力的创新高地,使其成为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策源地。
我国是人口大国、农业大国,“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农业高校作为我国农业领域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是农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农业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农业技术攻关的创新源、农业农村发展的思想库、涉农国际合作的前沿阵地,在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始终承载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使命。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是农业科技创新的一种高级组织形态,对我国探索农业创新驱动发展路径、抢占世界现代农业科技制高点、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农业现代化新道路新模式意义重大,在汇聚人才和引领创新方面具有独特功能与政策优势。因此,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建设农业强国,迫切需要农业高校和农业高新区加强优势互补,密切合作,携手打造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策源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建校90年来始终扎根杨凌办学,积淀形成了显著的旱区农业学科优势特色。世纪之交,国家依托学校科教资源在杨凌设立了全国首个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以下简称“杨凌示范区”)。20多年来,学校与杨凌示范区互为依托,共同履行支撑引领旱区农业发展的国家使命,逐步成为区校深度融合的使命共同体和发展共同体。面向未来,学校将紧密围绕党中央全面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科技强国、农业强国等战略部署,以习近平总书记给涉农高校的重要回信精神为遵循,坚持“四个面向”,在持续促进区校深度融合发展中主动作为,协力将杨凌打造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旱区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重要策源地。
汇聚卓越农林人才
提供强力基础支撑
发展新质生产力,归根结底要靠人才。一方面,学校将依托杨凌示范区这个国家级平台,紧密围绕旱区农业发展需求,引进并培养一批具有高水平创新特质与引领能力的战略科学家、技术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大力营造解放思想、追求卓越、鼓励创新的政策环境,使杨凌成为旱区农业人才的汇聚中心。
另一方面,学校将深入研判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内在要求,持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工程技术、信息技术切实加强对传统农科的改造升级,探索实施“农学+”集群化发展模式,瞄准前沿领域布局新兴学科方向,大力培养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和“高精尖缺”急需人才。
强化原始创新能力
提供高效科研范式
发展新质生产力,核心要素是科技创新。学校将与杨凌示范区密切合作,聚焦旱区农业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难题,持续强化原创性、战略性科技创新,着力打造符合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科研范式。一是聚焦合成生物学、功能基因组学、植物信号网络、智慧农业、营养健康、细胞农业等涉农世界前沿领域,加快布局发展若干前沿交叉研究中心,力争产出一批原创性、前瞻性、颠覆性重大成果,积极抢占现代农业科技制高点。
二是聚焦现代育种前沿和种源“卡脖子”技术,重点围绕小麦、玉米、苹果以及猪牛羊等农业主导产业的需求,协力实施旱区种业创新工程,服务保障国家种业安全、粮食安全。
三是坚持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大力开展旱地盐碱地“以种适地”“以地适种”联合攻关,加强旱区退化耕地综合治理研究;持续推进旱地农业高效用水关键技术攻关和应用;持续加强小麦条锈病、非洲猪瘟、草地贪夜蛾等有害生物防控的科研攻关。
四是结合旱区农业禀赋和发展需求,积极开展适用性农机智能装备技术创新,加强数字农业研发攻关,有效破解旱区智慧农业的“卡脖子”难题。
推动涉农产业创新
树立典型示范样板
新质生产力不可能凭空产生,必须把科技成果转化为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的现实成果。发展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的主攻方向,必须以农业边界突破和产业链延伸为结构特征,以催生涉农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先导,以实现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与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归宿。
学校和杨凌示范区将紧密结合乡村振兴需求和区域发展实际,依托校、区双方在全国特别是西部旱区建立的各类农业试验站、示范基地和创新园区,不断拓展升级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率先打造一批可复制可借鉴的涉农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的典型和样板,切实发挥杨凌在推动全国农业现代化和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创新平台、示范窗口与标杆引领作用。
坚持“走出去”主动作为
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和必由之路。2019年6月1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九次会议上提出“中方愿在陕西省设立上海合作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加强同地区国家现代农业领域合作”的重要倡议。
今年是该倡议提出五周年,学校和杨凌示范区将以此为契机,深入总结基地建设的经验成效,高标准办好上合现代农业发展研究院和国际联合实验室,持续发挥杨凌农高会、上合组织现代农业发展圆桌会议、上合组织减贫和可持续发展论坛等品牌效应,切实强化杨凌农业自贸片区的叠加优势,深入开展旱区农业领域科技创新、教育培训、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实质合作,将杨凌打造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策源地,为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党委书记)
《中国教育报》2024年08月26日第5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