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在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天马大剧院里,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吴战杰等4位专家学者,通过讲座、实验和互动方式,让师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沉浸式体验“人工智能+教育”。“我重新认识了AI的强大,不仅可以辅助学习,还能提供更加高效的学习体验。”听完讲座,武威新城区第一小学学生严嘉兴奋地说。
近年来,凉州区着力强化队伍建设,集中优化中小学课程设置,持续配齐配强科学教育师资队伍和相关设施设备,通过举办参加科技创新大赛、研学拓展实践等方式大力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全力推动科学实验区建设各项措施落地见效。
多方联动,开创科学教育新模式
作为全国首批125个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之一,凉州区委、区政府大力推进科学教育实验区的建设工作,通过整合各方资源,推动形成社会化协同、跨部门合作、多要素配置的科学教育新生态,着力构建起“大科学教育”新格局。
同时,聘请高校、科研院所专家担任指导专家,规划指导实验区建设,并聘请专家教授、企业科创人员、从事科技工作的家长担任中小学科学副校长和科学辅导员,积极打造“党委政府+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小学校”“四位一体”的G-U-I-S科学教育新模式。
近年来,凉州区持续加大科学教育专项资金投入力度,探索形成培养科技创新拔尖人才的基础路径。“去年以来,我们投入2000余万元科学教育专项资金,用于配齐全区中小学科学教育设施设备、青少年科普教育示范基地和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建设。”凉州区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学发说。
截至目前,该区建成全国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1个、全国数字校园示范校1所、省级智慧教育标杆校2所、市区教育信息化示范校51所。同时,组建科创类社团213个,建成乡村少年宫40个,常态化开展各类科学教育活动,在青少年心中种下了科学的种子。
立足特色,拓展科学教育新途径
凉州区地处腾格里沙漠边缘,山、川、沙各占三分之一。近年来,全区各学校立足地域特色,因地制宜开发校本课程,将科学教育从校内向校外延伸。
在长城镇长城小学的沙雕社团陈列室里,一件件用沙子“刻画”的奇妙世界格外引人注目。“我校充分利用地域特色,使学生了解周边沙漠现状和学习压沙技术,从小培养治理沙漠、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家园的信念。”该校教导主任白全说。
走进武威第二十四中学,富有特色的“科技长廊”亮人眼球。该校充分挖掘周边科研单位的育人功能,用沉浸式体验感知新质生产力的变革。“在武威重离子中心的研学活动中,我深切体会到了现代科技的强大力量。”该校八年级(3)班学生徐国荣在作文中写道。
东汉铜奔马、西夏铜火炮、西夏泥活字印刷术、天梯山石窟……凉州区拥有丰富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各学校有序开展各类主题研学活动,让学生们充分感受家乡的独特魅力。
近年来,凉州区将科学教育作为课后服务的必备项目,通过科普讲座、科学实验、创客活动等,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搭建起培养科创兴趣、提高科创素养的共建共享共通平台。
科创实践,做好科学教育的“加法”
刚结束的凉州区2024年中小学生科创实践大赛中,全区162支队伍、262人“同台竞技”,通过现场设计、制作、分享展示了中小学生信息科技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
凉州区电化教育馆副馆长张学海介绍,近年来,全区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为青少年科技创新优秀成果提供了展示舞台。同时,持续加强与人文、科技、自然、信息等多学科教育的深度融合,激发了教师的热情和积极性。
此外,各学校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数字科技手段,丰富教学场景和教学手段,多渠道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形成学校主导、家庭尽责、社会支持的协同育人机制。
“我们将进一步聚力‘双减’,融合提质,大力推进‘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科学教育特色校建设工程,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着力推动全区中小学科学教育整体水平实现质的飞跃。”陈学发说。
《中国教育报》2024年09月13日 第09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