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个教师节,地方新闻版“我身边的师者”栏目推出特辑,从地理位置上分别选取了不同地区的“最美教师”来展现师者风采,他们是边疆教师、特殊教育教师、老教师群体。在祖国大地的不同角落、不同岗位,他们践行着教育家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树起了一座座丰碑。
边疆教师:黑龙江抚远二中班主任柴玉平
“和太阳一起奔跑!”
通讯员 吴旭光 樊香玲 本报记者 禹跃昆
在祖国的最东端城市黑龙江抚远,这座被温情包围的小城里,教师柴玉平的名字,已成为一个温暖的存在。25年的教育生涯里,她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用她那炽热的心灵之火,点燃众多学子内心深处的灯塔,以其无尽的温暖,照亮一个又一个家庭的前行之路。
“爱在哪里,哪里就会开出美丽的花。”这是教师柴玉平写在教育随笔中且被她奉为至宝的话。
硕儿是被柴玉平改变的众多学生中的其中一个。这是一个幼年时便经历了父母离异的孩子,因为爱的缺失,他不仅自暴自弃,对世界也满是敌意。在他生日那天,柴玉平早早就订下一个足够全班学生吃的蛋糕,蛋糕上“宝贝生日快乐”的祝福语硕大醒目。
当柴玉平叫着硕儿的名字,把生日“王冠”戴到他头上,随着《生日快乐》的歌声响起,那个曾经总想着攻击别人的男孩瞬间泪流满面。
进而鼓励、关怀,各种疼爱,像亲生孩子一样对待,三年下来,硕儿不仅以优异的成绩顺利考进高中,还在刚刚结束的新生军训中被评为“标兵”。
“您是我见过的最负责任的班主任,是您将迷茫的我从深渊中拉出来……是您给了我勇气和信心,如果没有您,就没有现在的我……”泪痕斑斑的贺卡上赫然署着硕儿的名字。
“我总相信,爱可以治愈一切。”夕阳的余晖打在柴玉平班务日志扉页清秀的文字上,打在柴玉平真诚清澈的眼眸上,宁静且美好。
“每一名学生都是宝藏,只要我们相信。”“每个孩子都是家庭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我们不能辜负。”每带一届新生,柴玉平都要将这些话放在心里默默地说上许多遍。
2021年,全校唯一的残疾少年分到了柴玉平的班里。这个叫松子的孩子一个耳朵全聋,另一个耳朵仅存一丝听力。在了解到情况后,柴玉平始终相信,通过努力一定能把松子送进高中的大门。于是在树立好孩子的自信心后,她把松子安排在教室的第一排,为了让松子能听清讲课内容,柴玉平故意提高分贝,日日喊,月月喊,一喊就是三年。
而今,松子和其他正常的孩子一样如愿坐在了高中的课堂上,阳光、懂事且坚强。
刚开始鼓励班里的学生进步时,个别学生以为柴玉平在给他们“画大饼”。但当他们以近百分之百的升学率考上高中时,孩子们抱着柴玉平转圈圈,嘴里不停地喊着“柴妈做的‘饼’真香!”
但凡见过柴玉平的人,都会被她的热情打动,被她的激情感染。“柴老师的脚上那是安了风火轮的。”“孩子放在柴老师的班里,最让人放心。”这是学生、家长、同事给予柴玉平的评价。
抚远是太阳升起最早的地方,25年来,柴玉平每天坚持和太阳一样早起,和太阳一起奔跑。她几乎每天都是第一个来到学校,照例开窗通风,在黑板上标注一天的课表,打扫好室内外卫生后,迎接学生们进校,和学生们一起晨读、跑步、跳远、跳绳,一整天的精神都是饱满的。
25年来,柴玉平没有请过一天假,没有耽误过学生一节课。她在手术后,弯着腰讲课的身影,成为学生心中永远定格的画面。
“当热爱成为一种信仰,每一天都会有无穷的力量。我们要努力活成被更多人需要的好老师,越被需要就越有价值……”
只要提到教育,柴玉平就满眼幸福。正如她每天都微笑着对待每一名学生。不抛弃、不放弃任何一名学生,是众多家长为柴玉平贴上的标签。
“爱如甘泉水,柴门桃李丰。玉成学子梦,平为路塔灯。”学生孙语辰为柴玉平写下的藏头诗,道出了许多学生的心声。
扎根边疆教育,为祖国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柴玉平二十几年如一日,用踏实的行动践行着一名基层班主任的“最东最红最忠诚”的誓言。
特殊教育教师:山东枣庄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团体
“你不能来,我们就去!”
特约通讯员 胡乐彪 本报记者 魏海政
“老师!谢谢你来我家帮助我学习,以后我会向海伦·凯勒学习,变得更加坚强自信……”日前,当山东省枣庄市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在“送教上门”结束后,学生小美激动地说道。
这只是该校开展“送教上门”活动的一个缩影。特殊教育的服务对象,不仅仅局限于在校学生,还有那些残障程度较重、无法到校读书的孩子,他们都是特教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个体。
“你不能来,我们就去!”从2015年9月起,枣庄市特殊教育学校便成立了由11名教师组成的“送教上门”教师团队,专门负责为那些不能到校的特殊学生,提供知识传授、身体康复等方面的服务。
为确保特殊学生在家中能接受到适合的教育和康复训练,该校不断完善组织建设,编印了《“送教上门”工作手册》,从制度层面进一步规范工作流程,并将送教工作纳入教师课时量考核体系。制定了切实可行的“送教上门”计划,根据残障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制定了教育及康复计划,建立了“一生一案”的动态管理档案,采取因生施教、集中化或个别化相结合教育等举措,帮助残障儿童接受应有的教育。
有一个叫宋亮(化名)的孩子,他因患有中度脑瘫,左手、左脚行动不便,有着强烈的自卑感,从不出家门,几乎不与外人接触。
怎么办呢?面对宋亮,送教教师丁平决定从心灵的沟通开始。丁平通过幽默风趣的语言,逐步与他建立起信任与感情。慢慢地,宋亮感受到丁平对他的关注和喜爱,生活和学习的积极性变得越来越高。
与此同时,他们做到定期与残联对接,完善动态数据,与家长签订服务协议,遵循自愿原则,为每名学生建立教育康复档案。针对特殊学生实际情况,推出了送知识、送康复、送温暖、送服务、送安全的“五送”菜单模式,全面激发学生的潜能。
在“送教上门”过程中,送教教师主要采取集中一个点和多点成面相结合的方式,确保每名学生每月至少送教4次且每次不少于3课时。同时,他们不仅做到根据学生的生活环境和认知水平,从教材中选取适合他们学习的内容,而且还提供系统的教育与康复训练,并对家长进行指导。
寒来暑往,斗转星移。该校累计送教2万余人次,制作3600份个性化教案,送教课时达26000节,培训家长530人次。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在送教教师团队的帮助下,其中3名学生已重返校园,开启在校学习之旅。
“其实,送教老师的工作是非常累的,他们往往要克服教学任务重、业务时间紧张、路途遥远等一系列困难。”该校校长郑建刚说,虽然辛苦但作用很大,教师用爱帮助多名残障学生学会自理,建立自信,为他们将来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打下基础。
很多教师告诉记者,看到孩子们的认知水平一天天提高,一个个家庭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他们即使付出再多也值得。因为,那些受助学生和家长的信任,容不得他们停下脚步。
老教师群体:湖南郴州九小书记黄新亚及50位中老年教师
带“老将”走过“高原”
本报记者 余杏 阳锡叶 通讯员 曹鑫宇
湖南省郴州市第九完全小学创办于1941年,是郴州市有名的老校——不仅学校“老”,教师也“老”。
2022年,黄新亚调任该校党支部书记,面对的是一支平均年龄高达48岁的中老年教师多达50人的队伍。如何帮助中老年教师突破专业成长的“高原”,减少职业倦怠,成了一个重大难题。
“来到学校后,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发现这个大家庭的温暖之处,把教师当家人,寻找教师的闪光点,营造一个开放、宽松、民主的氛围。”黄新亚笑着说,学校要在感情上关心教师,事业上支持教师,为教师提供情绪和情感上的保障。
57岁的体育教师刘志鹏是学校的“超级元老”,在学校工作了近40年。刚来到学校时,黄新亚就了解到,刘志鹏的工作能力很强,但平常与大家交流不多,且多次委婉拒绝担当重任。
为进一步走近刘志鹏,黄新亚经常主动去找他唠家常,听他讲述学校、教师和孩子们的故事。对于刘志鹏而言,黄新亚击中了他心里最柔软的部分。在学校40年的光阴里,他有太多珍藏的故事可以分享。在和黄新亚分享的一个个故事中,刘志鹏重拾了自己对往日的激情。
后来,校运会即将开始,黄新亚鼓励刘志鹏说:“老刘,运动会不能没有您,您是我们的‘定海神针’!”这次,他没有拒绝,而是愉快地接受了筹办校运会的重任。
“要先了解不同教师在专业发展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对处于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成长阶段的教师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方式,才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活力。”黄新亚感慨道。
因此,黄新亚经常带些水果、零食走进教师办公室,与教师们聊天。她会与52岁的杨志芳聊音乐课上的舞蹈动作,聊孩子们对她的喜爱;与57岁的吴志辉聊班上的“小调皮”,聊他给孩子们写的爱心评语……通过聊天互动,黄新亚还帮助部分中老年教师解决了一些难题,让他们焕发出更大的活力。
当然,还有一些难题没办法通过直接“聊”来解决。44岁的教师颜晓娟经过数年的打拼后,遇到了教师职业发展瓶颈期。黄新亚了解颜晓娟的情况后,经常去听她上课,看她管理班级,并把她的一些好做法记下来,当众表扬并鼓励她提升专业能力和管理能力。
“黄新亚书记帮助我详细规划了发展方向,让我又有了新动力,她还经常带我去省城听课,让我看到了更大的天空,工作一下子有劲了!”颜晓娟说。
这几年,黄新亚还通过创新学校管理模式、丰富工作内容、调整工作机制等方式帮助中老年教师更好融入工作,比如让教师们参与学校的重大决策,让老教师担任青年教师导师,让教师根据自身特点进行不定时轮岗……学校的中老年教师纷纷焕发活力,有的成为市、区级骨干教师,有的担任学科组长,有的晋升为学校副校长。
“每一个教师都是学校的宝贵财富,只要用心挖掘,就能发现他们的无限潜能。”黄新亚说,只要一点一滴地去发现教师们的优点,将他们的难处当作自己的难处,将他们的快乐作为自己的快乐,“老师们一定会给你带来巨大的惊喜”。
《中国教育报》2024年09月16日 第03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