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以促进供需适配为导向动态调整高等教育专业和资源结构布局”。这既是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长效之策,也是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耦合的战略工程。
把握人才供需适配重要意义,扛起服务高质量发展使命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培养人才和满足社会需要是建设教育强国必须正确处理的重大关系之一。培养人才是教育的主体功能,满足社会需要是教育的社会功能,提高人才供给与发展需求适配度,是教育增强两大功能、高质量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路径。
顺应产业变革形势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正处于由传统工业化向新型工业化转型、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教育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推动人才培养从“供给主导”向“需求驱动”转变,是高等教育系统主动适应产业变革、紧密链接产业发展的迫切需要。
化解结构性就业难题的关键举措。调查显示,2025年中国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人才缺口达3000万,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存在结构性矛盾。人工智能等领域岗位需求年增长超过25%,在创造数百万新兴岗位的同时,也使传统职业面临被替代风险。提高人才供给与发展需求适配度,有助于化解“有人无岗”的就业压力,纾解“有岗无人”的发展焦虑,实现人力资源价值的最大化。
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工程。当前,学科专业同质化与产业需求多样性之间、人才培养滞后性与技术快速更迭之间、行政主导资源配置与市场需求传导之间存在诸多不适配,“教非所需、用非所教”等现象依然突出。要把供需适配内化为教育资源配置的核心逻辑,构建与国家战略需求同频、与区域发展共振的人才培养供给模式,为强国建设筑牢人才根基。
探索人才供需适配路径,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浙江方案
浙江省紧扣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这一核心任务,把培育产业作为稳就业的基石,聚力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4个万亿级、高端新材料等15个千亿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每年吸纳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超100万人。浙江高等教育锚定“国家所需、浙江所能、产业所向”,全力构建“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良性循环。
坚持分类发展,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布局。实施“双一流196工程”,支持浙江大学不断接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支持12所省属高校“一校一策”建设高水平大学,以新机制支持西湖大学、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建设新型研究型大学。构建“登峰、优势特色、一流A、一流B”四个梯次的省一流学科建设体系,引导全省高校分类特色发展。支持每个设区市重点建设好1—2所教育、科技、产业高效协同的高校,全力打造“一城一名校”。
坚持产业导向,完善学科专业调控机制。以服务省域重点产业为导向,编制“急需、保护、优化”学科专业三张引导清单,建立差异化生均拨款机制。强化招生就业一体联动,把就业质量作为重要评价依据,近3年学科专业总体调整率达25.8%,61.5%的新增本科专业、71.8%的新增硕博点与省重点产业密切相关。
坚持协同育人,强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出台提升教育教学质量“高教十条”,建立一批人工智能学院、科教融合学院、现代产业学院,推进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紧密结合。坚持创新引领的创业教育,构建“理论课程+竞赛实践+项目孵化”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全省17所博士点高校师生创办科技企业超1500家、上市公司238家,“杭州六小龙”中有5家由浙江高校毕业生共同创办,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持续激发。
优化培养供给体系,激发高质量充分就业新动能
建立人才供需适配机制是一项系统性的复杂工程,要以《意见》为指引,打好优布局、调结构、提质效等“组合拳”,为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提供坚实保障。
优布局,构建分层分类的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依据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综合考虑省域人口、经济、区位等因素,持续优化高等教育空间格局,引导研究型、应用型、技能型高校在不同赛道上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调结构,打造敏捷响应需求的学科专业治理机制。加快建设国家人才供需大数据平台,建立重点产业人才需求预测模型,加强学科专业诊断预警。以“撤、停、合、优、设”为主要手段,打破学科专业传统惯性,构建快速响应动态调整机制。
提质效,增强毕业生能力素养和就业竞争力。支持引导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等建立产科教紧密协同机制,完善“企业出题、政府助题、高校答题、车间验题、市场评题”培养模式,开设贴近社会与产业需求的微专业、微课程,着力增强大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人工智能素养。
面向教育强国建设新征程,要坚持以促进供需适配为导向,推动高等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更加契合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要求,不断提升“人岗相适”的效率适配、“用人所长”的结构适配、“人尽其才”的价值适配,为强国建设培养输送更多堪当重任的时代新人。
(作者系浙江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
《中国教育报》2025年04月30日 第05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