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全国先进工作者、西南大学教授何光华:

既要把科技搞上去,还要把人才培养好

发布时间:2025-05-13 作者:本报记者 杨国良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何光华

  近日,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的何光华回到重庆,又忙着到各个农作物良种基地,检查种子、肥料等情况。稻田蒸腾着热浪,何光华的衬衫已被汗水湿透。他灵巧地捻开稻壳,与稻穗进行着对话。

  “学我们这个专业,往往要在中午最热、光照最好的时候下田,这样才能看到作物光合作用的真实表现。”何光华说,“刚接触这个专业的时候,也感觉到辛苦,但看到我们的品种能帮助农民提升水稻产量,那种成就感是无法形容的。”

  重庆有着特殊的生态环境,地形复杂,七八月高温,极端高温天气长达40多天……要找到耐高温品种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何光华带领团队始终以“保障粮食安全”为己任,足迹遍布重庆的试验田与海南的育种基地。经过20多年的育种攻关,他带领团队培育出22个优质多抗不育系和21个耐高温恢复系,培育出45个杂交水稻新品种,其中8个通过国家审定。

  “高产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在育种基地的月光下,他带领团队破解了水稻小穗的“基因密码”:通过分离LF1基因证实“3花小穗”假说,让原本只能结1粒的稻穗具备孕育3粒的潜能。这些成果发表于《PNAS》《The Plant Cell》,被国际同行誉为“颠覆性创新”。而他将这些发现比作“给水稻装上第二引擎”:“我们要让每株稻穗多结一粒粮,让14亿人的饭碗多一份保障。”

  “作为高校教师,我们既要把科技搞上去,还要把人才培养好。”在多重身份中,何光华最珍视教师职业,最倾心三尺讲台。

  在新生开学的第一课上,何光华对学生说:“‘人才’二字,‘人’在前、‘才’在后,须先立德成人,方能成才成器。唯有具备健全人格者,方可称为合格乃至卓越的人才。”

  每年9月,他总是携新生踏入试验田。当城市学子蹙眉避让田埂泥泞时,这位教授早已赤足踏入水田,裤管高挽,指尖摩挲稻穗剖析分蘖机理。

  在学生眼中,何光华最会“卖关子”:某次讲解分子标记技术时,他突然掏出一把稻谷抛撒讲台,要求学生“三分钟内甄别出耐高温性状最显著的品种”。当学生手忙脚乱地比对胚芽形态的模样时,课堂氛围马上活跃起来,他便顺势引入讲课重点:“科学真谛蕴藏于实践观察,请聚焦你们手中的样本……”

  何光华言传身教,激发着一代代学子对农业科技事业的热爱。在他培养的学生中,既有博士研究生桑贤春、李云峰等在《PNAS》《The Plant Cell》《Molecular Plant》等期刊上发表成果,又有硕士研究生王增扎根云南育种一线,荣膺云南省劳动模范……提及学生的成就,他欣慰之情溢于言表。

  “教育者当以家国为念,只有心怀国家民族,永葆家国情怀,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农业人才。”何光华说。

  (本版六人图片均为学校供图)

《中国教育报》2025年05月13日 第03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