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讲好党创办人民大学故事的理论要义

发布时间:2025-05-15 作者:耿化敏 吴娇 来源:中国教育报

成仿吾校长给学生上课。资料图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承继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立足为党和人民事业服务根本立场,植根于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奋斗历程,必将在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中,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书写走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的辉煌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4月25日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中国人民大学在抗日烽火中诞生,在党的关怀下发展壮大,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鲜明的红色基因……要加强校史资料的挖掘、整理和研究,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讲好党创办人民大学的故事”。这一重要论述启示我们,要回溯党创办新型高等教育的历史,梳理、总结党领导高校的经验。中国人民大学前身是诞生于抗日战争烽火中的陕北公学,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高等教育的理想和信念,是中国共产党创办新型高等教育的缩影。新时代新征程,中国的大学要传承高等教育红色基因,加快教育强国建设,深刻领悟讲好党创办人民大学故事的道理学理哲理。

  坚持制度自信,讲好党管高校的道理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中国共产党创办新型高等教育的根本原则和治理优势。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坚持马克思主义教育领导权思想,创办新型革命大学,通过上级党组织、党团(党组)、党员干部发挥党的领导作用,奠定党领导高校的根本原则。以陕北公学为例,学校最高领导机构是党团(党组),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组织部领导,党总支在党团(党组)领导下专管党务工作,成仿吾、李维汉曾任校长。1958年9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以下简称《指示》)指出,“没有党的领导,社会主义的教育是不能设想的”,明确在一切高校实行“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党中央确定普通高校全面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并在1998年将“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实行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201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坚持和完善普通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意见》,将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确立为党对国家举办的普通高校领导的根本制度。中共中央办公厅在通知中指出,实践证明,这一制度符合我国国情和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必须毫不动摇、长期坚持并不断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根本所在。2016年1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高校党委对学校工作实行全面领导,承担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强调“坚持党的领导,在高校要落到实处”,要坚持“党管办学方向”、“党管高校改革发展”和“党管干部”,将党领导高校的实践原则凝练为党管高校的标识性概念。2021年,中共中央修订《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进一步扩充和丰富党管高校内涵,增加“四为”方针、“党管意识形态”等重要方面,高校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以党管高校为根本原则,以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为重要实现形式,中国共产党创办新型高等教育的治理模式更加成熟定型。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独特优势在教育领域的重要体现,必须在理论上阐明什么是党管高校、为什么要坚持党管高校、怎样坚持党管高校等根本性问题,在实践中把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作为党领导高等教育制度创新的重大意义。高校必须坚定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制度自信,理直气壮地将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高校管党治党、办学治校和立德树人全过程、各方面。

  坚持文化自信,讲好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学理

  高校作为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的一支重要力量,肩负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重要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我国,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最终也不能发挥应有作用。”高校要贯彻落实这一重要论述,传承注重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和马克思主义教学研究的优良传统,继续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建设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中发挥引领作用。

  在中国共产党创办新型高等教育的历史进程中,马克思主义从党的指导思想发展成为高校思政课程体系,进而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在苏区创办的红军大学、苏维埃大学等,着重阶级教育和党性锻炼。在延安时期,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等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重要教育内容,开设“马列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中国革命运动史”等课程。新中国成立后,《指示》强调,“在一切学校中,必须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改革开放后,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于1984年9月4日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院校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若干规定》强调,“把马列主义理论课作为必修课,是社会主义大学区别于资本主义大学的重要标志”,推动高校政治理论课程改革,建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近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日趋完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的指导地位、引领作用更加坚强有力,高校学习、宣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作用愈发彰显。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民族复兴全局和世界百年变局同步交织、相互激荡,高校要发挥主动精神,直面使命担当,致力于回答好“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文化自信,将中华文化与知识体系构建紧密结合,讲好坚持“两个结合”、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学理。

  坚持道路自信,讲好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哲理

  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表明,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往往同国家的历史、文化和制度等密切相关,并没有全球普适性的标准、模式和道路。

  坚持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是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奋斗的重要经验,也是对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深刻把握。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办的以“延安模式”为代表的新型高等教育,具有区别于旧教育和西式高等教育的鲜明特质,是扎根中国办大学的真实写照。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全面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构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形成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中国道路。立足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不能跟在别人后面依样画葫芦,简单以国外大学作为标准和模式,而是要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这一重要论述启示我们,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坚定走中国道路。高等教育的中国道路植根于“中国共产党之治”、“中国之治”,具有坚持道路自信的志气、骨气、底气。高校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吸收营养,坚守“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理念追求;从新时代伟大实践中汲取力量,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加快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立足中国实践、扎根中国大地,我国高等教育“完全能够源源不断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完全能够培养出大师”。

  高校坚持道路自信,要将守好马克思主义“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作为前提,增强用中国理论解决中国问题的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将解答时代课题、推进理论创新作为向导,回答好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将实现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关键,不断把党的领导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优势;将注重自主创新作为不竭源泉,提升高校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

  鉴往知来,砺行致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承继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立足为党和人民事业服务根本立场,植根于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奋斗历程,必将在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中,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书写走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的辉煌篇章。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学院,耿化敏系该院副院长、教授)

《中国教育报》2025年05月15日 第05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