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教研模式促师范生专业发展

发布时间:2025-05-22 作者:杜启达 潘小明 来源:中国教育报

  师范生是未来中小学教师队伍的主力军,是实现国家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更是基础教育永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师范生培养问题是一个深刻影响人才培育质量及教育强国战略推进的现实问题。2022年,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的《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提出,改进教学方法手段,强化教育实践环节,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教研模式作为集教学实践与研究于一体的学习方式,在中小学广泛应用,有力推动了教师队伍的专业成长。这一实践表明,将教研模式迁移到师范生的培养中,能够为师范生的专业发展筑牢根基。

  教研模式的内涵

  教研模式是教师围绕学科教学,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开展的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研究性活动,通过组织教师参与或观摩由同伴承担的公开教学展示活动,并随后围绕该课例共同就教学内容、方法、效果等维度展开集体研讨和反思,以促进教师专业知识、教学技能和科研能力全面发展。其操作流程为:选定教师进行公开课展示,其余教师作为观察者,依据教学理论和评价标准,从教学内容、方法、互动效果等多维度展开集体研讨与反思,促进教师专业知识、教学技能和科研能力全面发展。教研模式是听评课的扩展和延伸,是一种融合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的方法论框架,承载着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与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使命。

  提升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

  这种成熟的教研模式引入师范生培养领域,并非简单的模式复制,而是基于师范生成长需求的创新应用。

  深化对教育理论的理解和把握。首先,教研活动本质上是一种学习活动。在备课、上课、研课等环节中,师范生通过参与或观摩公开教学,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教学实践,在实践反馈中深化对教学理论的认知。其次,评课过程成为知识共享的平台,师范生在相互学习和借鉴中优化自身理论知识体系和实践性知识,实现从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反哺理论的良性循环。

  丰富实践经验和提升教学技能。师范生在真实或模拟的教学场景中发现并解决问题,不断积累教学经验。同时,通过观摩、评价同伴的教学,师范生能够学习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技巧,精准识别自身教学短板并加以改进,实现教学技能的迭代升级。

  培养科研意识和科研创新能力。师范生运用教育理论和科研方法,对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进行观察、识别、反思和优化,提出创新性解决方案。以科学研究视角审视日常教学实践活动,在不断试错、反思和改进的过程中,形成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逐步提升科研能力。

  提升主体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教研模式有助于师范生在备课、上课、研课等各环节的分工合作中,学会表达观点、倾听意见,主动参与教研过程,强化主体意识。同伴评价机制推动了师范生之间的互动和支持,为他们未来融入学校教研团队奠定合作基础。

  在师范生培养中的运用策略

  为充分发挥教研模式在师范生培养中的价值,需要教师、学生、学院多方协同,从观念转变、教学革新、实践参与和机制创新等方面发力。

  教师要率先转变观念、革新教学方式。教师应树立新的教育质量观,认识到培养学生的教学技能和科研能力的重要性,转变“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采用学生体验教学、课例研讨、项目式学习等多元化教学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师范生也要积极改变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深度参与教研实践。在教研模式下,师范生借助备课、上课、听课、评课,亲身体验教学实践的各环节,主动探索课堂教学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的转变。同时,强化教研意识,将日常的教学活动视为提升科研能力的重要契机,在教学、反思、评课过程中,以科学研究的精神,提出具体、有针对性的建议。

  学院要创新培养机制,为教研模式实施提供有力支撑。一方面,搭建多元教研交流平台,如设立“师范生教学论坛”、“优质课评比”等活动,加强与兄弟院校、基础教育学校和教研机构合作,拓宽教研实践路径。另一方面,推行实践导师配备制度,为师范生配备经验丰富、学术造诣深厚的指导教师,确保师范生在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中能够获得全面发展,有效缩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距离。

  评价体系的革新同样关键。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势在必行,将师范生的教育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科研创新能力等纳入评价范畴。综合运用项目式评价、同伴评价、自我评价等方式,全面、客观地反映师范生的成长情况,为教研模式在师范生培养中的优化和运用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泰州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潘小明系该院院长。本文系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三期项目“小学教育”[苏教高函〔2024〕16]成果)

《中国教育报》2025年05月22日 第06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