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简况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于1995年8月,2010年4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简称“滨海区”),地处潍坊市北部,土地以盐碱地为主,是40年前潍坊老百姓口中的“北大洼”,目前该区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盐业和海洋化工生产基地。全区现有学校27处,在校学生2.7万人。2024年,滨海区先后被教育部认定为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
滨海区距离潍坊市中心城区60余公里,面积大,人口分布不均,学校布局分散,成立时由于两个街道来自不同的县区,学校间的差距比较大,加上远离中心市区,前些年,出现了优质生源向市区流失的现象。为此,滨海区靶向发力,打造“家门口的好学校”,以“强师、优教、提质、强校”破题,让“均衡”可见、“优质”可感。2024年,滨海区先后被教育部认定为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
加力保障
夯实均衡发展的“硬支撑”
教育是民生之首,滨海区党工委、管委会立足人民对美好教育的期盼,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安排、投入优先保障、资源优先配置”。
区党工委、管委会确立了以财政保障为主的教育发展资金保障机制,公用经费严格管理、优先及时拨付,同时通过建立教育发展基金等方式,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实现教育经费“两个只增不减”。
滨海区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计划”,全区中小学在用地、校舍、现代教育技术设施、教学仪器设备、图书馆(室)、音体美器材等方面全面达到省级一类标准。2022—2023年改造了滨海三中实验楼、新建实验小学综合楼,学校有了专门的音美教室和文化展厅,区域间、校际间实现均衡发展。
着眼教育现代化发展,区财政和教育分局加大了在教育智慧化方面的投入,在对全区中小学智慧教育装备升级换代的基础上,着重打造潍坊新纪元等5所智慧校园示范校,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实现教育环境、资源、管理及服务的智慧化、便捷化、个性化发展,助推了全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强师提能
厚积“优教之城”的“软实力”
均衡发展,教育队伍是关键。师资水平是保障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是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支撑。
开展“教育家”培养行动,实施了校长领导力提升、校长后备人才“拔节”、中小学教师素养提升“三大工程”,组织“寻标对标”活动,选派骨干教师和管理干部到先进地区进行“沉浸式”跟岗学习,今年学前教育与济南对标,围绕幼儿心理、数字化建设、图书精读、园所文化等领域,对标反思,拓展思路,加速了“土专家”向未来“教育家”的转型成长。
滨海区本着“立足实际、控制总量、盘活存量、合理调剂”的原则,完善“区管校聘”管理体制,持续推行统筹岗位编制、师资调配、竞聘考核的师资管理模式,实施教师招聘、干部挂职、交流轮岗等举措,建立起高、初、小、幼跨学段师资流动机制,2023年面对新生入学高峰,将全区教师放到师资均衡基本盘里,通过预测学生变化,准确预测教师需求,按需设岗,实现教师随学生高峰调配流动,破解学校结构性缺人及不均衡问题。
说学习目标、说评价任务、说活动设计,全学段全学科“三说”大练兵如火如荼开展。2020年起,区教育分局教研中心出台了《滨海区基于课标的教学评一致性行动研究实施方案》,用项目研究引领教师专业发展,落实“学术引领、项目推进、示范校辐射和课题带动”的四轮工作机制,着力推进“精准化+个性化”的教师培养,实现教师年度培训全覆盖,提升教师队伍专业素养。
内涵提升
追求“绿色”教育高质量
滨海区聚焦内涵发展和高质量两大主题,印发《滨海区教育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
滨海区将全区27所学校按学段分为四大责任区,配备市区校三级督导员,组织41名责任督学常态化深入学校进行督导,建立督学工作清单与整改机制,形成了“内部提升+外部督导”双轮驱动体系,实现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双提升”。
“舞蹈课上一招一式、书法课上挥毫泼墨、象棋课上车马相仕将……”这是潍坊滨海鹏城学校实践课堂上的一幕。突出“品牌+特色”,区内各学校结合实际,先后打造“博搏滨中”“书香锦海”“微润实小”等校园品牌12个。学前教育以“优质园+A.B.”办学模式,组建7个发展共同体,带动农村园、民办园一体化发展,实现省级一类及以上优质园占比100%。233门课后服务课程“各美其美”,学校呈现出多元个性发展,家门口学校内涵更丰富。
在蓝海学校海洋文化馆内,设有海捕、海钓、原始制盐等八大展厅,陈列着渔盐民俗老物件;在鹏城学校的海盐主题广场上,孩子们用画笔描绘出了盐田晒盐、撒网捕鱼、赶场捕蟹的经典场景……立足乡土特色,区内各学校构建“三色多元”德育体系,实施思政育人、“五育”并举、综合素养提升和学生生涯规划教育“四大工程”,打造“行走滨海”研学品牌,构建“研学+渔盐”“研学+海河”“研学+生态”“研学+红色”“研学+产业”五大主题乡土研学图谱,确定研学点33个,开辟校外实践教育阵地8个,学生在海洋体验中感受海洋,传承海洋精神。
(作者系山东省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
《中国教育报》2025年05月23日 第09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