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图:5月22日,“12355爱‘心’百校行”活动现场,学生在体验拳击。本报记者 林焕新 摄
小图:5月23日,在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牛牦山小学,学生在参加趣味减压游戏。兰自涛 摄
今年5月,是第二个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月。连日来,一系列守护学生心理健康的活动如火如荼开展。
5月22日,“12355爱‘心’百校行”活动在首都师范大学启动。心理健康教育有哪些“心晴”守护?记者在现场感受。
守护一
在“心”世界里种满花
首都师范大学大四学生杨珈瑜举着一个小袋子,从人群中钻了出来。“这是一个助眠香囊,我放了丁香、薰衣草。”她向记者介绍。
一旁,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者协会会长、大三学生赵娅汛递来一张花卉涂色卡:“同学,要不要来体验一下‘绘画曼陀罗’?”
在当天的“12355爱‘心’百校行”活动中,23所北京高校和7家共青团中央直属事业单位搭建起“守护‘心’成长 青春游园会”。沙盘体验、心理学实验、拳击释压力等各项活动,吸引了大量学生参与。“不同的活动让同学们释放压力,获得积极情绪,就像在心里种满花。”赵娅汛说。
如何守护青少年心理健康?许多参会专家也在思考。
当天,青少年心理健康主题“面对面”活动同步举行。与会专家形成共识——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育人各环节。
北京汇文中学心理教师、北京市十佳心理教育工作者胡迟分享了学校经验:“我们倡导体育锻炼,锻炼学生意志品质,提升集体荣誉感。”
“心理健康教育要从‘被动干预’转向‘主动培育’。”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院长、中国心理学会理事王争艳表示,比如,将志愿服务的经历与个人成长挂钩,在助人中强化学生自我价值感。
守护二
“技术”遇上“心理健康”
“明显感受到科技正在融入心理健康!”记者遇见了河南大象心理门诊有限公司市场经理白岩,他们所研发的仪器可以开展AI心理测评,并抓取测试者在对话时的面部表情,提高测试准确度。
记者看到,游园会现场有很多穿戴式设备、人工智能应用。当“技术”遇上“心理健康”,会有怎样的化学反应?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冯仕政表示,数字技术让人与人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单一化、浅表化、碎片化,如果使用和应用不当,会导致人们进行真实交往的意愿和能力下降。
“丰富而活跃的群体生活可以丰富感知、培养认知、锻炼意志、完善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要注重从青少年的生活做起,让他们从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更好地感受自我、认识自我。”冯仕政说。
胡迟同样注意到技术的“双刃剑”。“青少年对人工智能的认知度非常高,但是也容易受到网络舆论影响。”她建议,教师应在日常教学中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积极引导学生提升人工智能时代的学习素养。此外,可以引进心理智慧系统,协助学生解决一般心理问题。
守护三
“温暖力量”在变大
“你知道12355热线吗?12356热线呢?”
在“面对面”活动中,北京回龙观医院业务副院长、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督导师李晓虹介绍,12355是共青团中央设立的青少年心理咨询和法律援助热线电话,心理咨询、法律援助、助学帮困、考试减压、安全宣传等都在热线服务范围内。12356则是国家卫健委设立的全国心理援助热线,尤其对处于高危状态的来电者提供及时干预,而青少年是拨打热线的主要人群之一。
“两条热线各有专长与侧重,就是要为儿童青少年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支持。”李晓虹说。
活动中,各方力量集结。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临沂市手牵手孤困儿童心理辅导志愿服务团团长徐军呼吁:“我们需要搭建社会力量参与的平台,引导心理咨询机构、公益组织、志愿者团队等通过规范化渠道提供服务,畅通学校、医疗机构、社会组织之间的协作通道,确保干预服务无缝衔接。”
民建中央调研部二级巡视员李沛熹建议:“要筑牢学校防控主阵地,加大守护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力度,政府和社会各界要进一步增加心理健康教育投入,提升心理健康服务可获得性,全面提升家长心理健康知识水平。”
“我刚刚体验了推拿,感觉很放松。”天空落下小雨,首都师范大学研一学生卢骏从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展位走出来,她对记者说,“祝你也开心,祝愿大家都能开心。”
《中国教育报》2025年05月28日 第03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