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山东省安丘市人工智能学习体验中心项目式课程授课中。资料图片
编者按
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提出,以师生为重点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面对数字技术的快速迭代发展,提升教师数字化意识、数字社会责任、专业发展的深层次数字素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我国教师数字素养现状如何?如何培养教师深层次数字素养?围绕这些问题,本期专刊特编发一组稿件,敬请关注。
数说中国教师数字素养
在2025世界数字教育大会的“智能时代教师角色转变与能力提升”平行会议上,正式发布年度《中小学教师数字素养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以《教师数字素养》标准为依据,面向61万余名中小学教师开展规模化测评调研。
·《报告》显示·
超70%
教师能多渠道获取数字教育资源
约70%
教师能够合理解释学业数据图表
超50%
教师能利用数字技术开展个别化指导
2024年中小学教师数字素养发展指数相较于2023年整体提升5.53%
呈持续提升态势
·《报告》指出·
不同区域教师数字素养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呈现出“城市教师综合表现更优,乡镇教师不乏发展亮点”的特点
·《报告》建议·
构建数字素养科学测评体系,聚焦个体特征的差异化培养,系统性改善数字化育人环境,深化融合智能技术的教学实践
AI助手批改作文、生成教案,在线课堂成为常态,海量教育资源触手可及……智能技术正深刻重塑教育生态。在此进程中,教师作为育人实践的核心主体,其数字素养发展水平已成为教育数字化转型成败的关键要素。
2022年底,教育部发布的《教师数字素养》教育行业标准指出,教师数字素养不仅涵盖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数字化应用的基础数字能力,更包含数字化意识、数字社会责任、专业发展的深层次素养。确保数字教学的伦理安全、充分利用AI赋能教学创新等,都指向教师亟须提升的深层次数字素养——驾驭智能技术的“数字思维”。引领教师深层数字素养的提升,应从方向引领、安全屏障、进阶动力三方面入手。
1
方向引领:
筑牢“理论研究+观念转换”两条意识通路
当前,教育数字化转型已进入深水区,教师深层次数字素养培育仍面临理论供给不足、实践路径模糊、主体意识薄弱等核心问题,亟须通过学理体系建构与观念认知升维的双向突破,实现从“技术工具论”到“教育本体论”的认知转变。
在理论奠基层面,应构建系统化学理体系,为数字教学实践提供深层支撑。一方面,应深化价值论研究,锚定数字素养培育的理论坐标。数字时代的教师角色正从知识传递者转向学习设计者,传统师生关系与知识传授方式由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入而重构,理论界应系统解构数字素养知识图谱,廓清数字时代教师“教什么”与“如何教”的核心命题,破除教师对数字素养的碎片化认知。另一方面,应创新评估理论,构建科学、动态的教师数字素养评估框架。可依托《教师数字素养》教育行业标准,借鉴《欧盟教育工作者数字胜任力框架》的模式,构建分层分级的教师数字素养评估理论模型,持续迭代优化教师数字素养理论体系。据此绘制教师数字素养成长图谱,通过动态数据追踪与精准培训,让理论研究成果真正转化为教师能力提升的“导航仪”。
在观念转向层面,亟待强化教师数字应用自觉性,为数字教学活动奠定思想基础。对教师数字化思维的培育,除了开展专门培训之外,还可以依托学术沙龙、跨学科教研等多种模式,将数字化思维的浸润贯穿于各类研讨活动之中,激发不同学科背景教师间的思维碰撞与融合创新。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培育教师的数字化意愿和意志,关键在于促使其从工具理性向价值认同的深层跃迁。这不仅要求提升教师应用技术工具的能力,更需引导其理解并内化技术赋能教育的本质规律,逐步实现由“器”到“道”的转变,涵养数字教学的敏感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2
安全屏障:
构建“风险防范+道德治理”双层防护机制
传统教育环境中,教师直接掌控学生信息。而在数字时代,教育数据普遍存储于云端,个体对数据物理存储位置与云端安全保障的知情权与控制力显著弱化。特别是生成式人工智能存在明显“幻觉”困扰,即AI生成看似合理实则不准确甚至虚假的信息。因此,教师深层次数字素养中,风险防范、数字伦理愈发重要。
首先需要强化教师数字风险防范意识,筑牢数字安全防线。充分利用各类资源,如广泛搜集并剖析数字信息安全的正反案例,特别聚焦与教师职业场景紧密相关的典型事件,加强案例教学与警示宣传,深化教师对信息安全威胁的认知。
同时,还应当完善风险预防机制,规范数字安全行为,进一步提高教师数字安全实践能力。通过聘请网络安全专家入校开展定制化培训,帮助教师掌握常见的网络安全威胁识别与防御策略,做到事前防范、事中警惕、事后反思,有效抵御网络碎片化、负面化信息的侵扰,逐步成为数字信息安全的主动管理者。
其次应完善数字道德规范,培育教师的数字道德习惯。当前,亟须建立具有广泛适用性的数字道德公约,把握数字时代伦理道德的基本方向。烟台市莱山实验中学针对教师数字安全素养已建立起包括信息来源可靠、内容真实等维度的特定准则,对教师数字道德规范进行了有益探索。培育教师数字道德习惯的关键在于将抽象概念落到日常行为,引导教师谨慎在线言行,坚守学术诚信,合规使用数据,合法应用技术。
此外,还应健全道德评价机制,加强协同监督力度。在评价教师综合素养时,应当增设与数字道德相关的评估指标,实现对教师多维度、立体化评价。重点加强对教师网络行为,尤其是学术成果产出的监督力度,利用技术手段辅助学术诚信检测,提升学术成果在数字开放平台上的透明度,有效激活社会监督力量,形成制度约束、技术辅助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的全方位治理体系。
3
进阶动力:
融通“智慧平台+人工智能”双重资源系统
近年来,国家依托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以下简称“国家平台”),构建了汇集海量优质教育资源的中央枢纽。与此同时,人工智能技术的爆发式发展,为教育教学智能化升级注入了强大驱动力,二者共同构成了驱动教师数字素养跃升的双重资源系统。落实双重系统的融通,核心在于以AI深度激活国家平台资源价值,构建智能化的教师发展支持系统。
其一,基于国家平台的数字基座与人工智能的再生能力,赋能资源深度开发与高效供给。国家平台作为结构化、规模化静态资源的战略储备库,为AI技术的训练优化与精准应用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和丰富的应用场景。通过融合AI的自然语言处理、大数据分析、智能推荐算法等技术,可对平台内海量资源进行智能化筛选、深度加工与结构重组,打造面向职前职后教师的贯通式核心课程资源包和智能教学案例库,推动资源供给由“静态存储”向“动态供给”、由“被动获取”向“智能推荐”转型。实践层面,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组建的20个青年教师成长研修站,正是通过平台支撑与AI辅助,成为优化教师能力进阶的典型案例。
其二,基于智能技术集群的教师个性发展支持生态,实现教师精准研修与创新发展。AI凭借其强大的动态处理、智能分析与精准适配能力,成为驱动教师个性发展的核心引擎。运用数智技术,可以分析教师的学习基础、能力倾向与发展需求,精准绘制动态更新的教师数字画像。基于此画像,AI可智能调取、推荐国家平台中高度适配的个性化学习资源,助力教师实现“因需而学、按需提升”的自主成长。如兴庆区唐徕小学立足“AI+教育”战略构建了“数智研训”教师发展体系,建立起多项标杆校示范项目,有效促进了教师个性学习与自主发展。国家平台与AI协同优化教师专业发展路径与过程反馈,能够为教师成长的持续性、科学性和实效性保驾护航,推动教学研一体化创新发展。
(作者王晴阳系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许丽英系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国家一般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教育学体系发展与创新研究”[项目编号:BMA23023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国教育报》2025年07月01日 第04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