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2024年启动义务教育阳光招生专项行动后,2025年持续深化专项治理,以《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为遵循,聚焦“公平、规范、高效”目标,全面推进招生入学工作。当前正值2025年招生录取工作全面推进的关键阶段,各地需严格对标教育部七项重点任务,坚决筑牢招生工作安全防线。
以规范执行筑牢政策根基
从政策执行层面来看,部分学校受传统办学思维和利益驱动,仍试图通过隐性方式“掐尖招生”,如以兴趣班、特长班等名义变相筛选,或与校外培训机构合作提前选拔生源,导致“免试就近入学”和“公民同招”政策难以落地。此外,区域间教育资源差异显著,优质学校与普通学校差距过大,引发学区房炒作,再加上执行标准不统一、规范不细化、责任分工不明晰,影响政策权威性和实效性。针对这些问题,各地可借鉴山东省青岛市的经验,建立“阳光招生”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和纪检、民政等多部门力量,加强沟通与协调,形成强有力的监督合力。在招生季开展专项督查,对违规行为严肃查处并公开通报,以严格的监督问责确保政策执行不走样。同时,还可参考浙江省杭州市利用数字化手段打造“入学早知道”招生报名平台的做法,通过技术手段规范招生流程,减少人为干预空间,形成更加透明、公平的招生机制,让“教育入学一件事”更便捷、更惠民。
用沟通信任化解教育焦虑
在社会认知层面,家长对阳光招生政策仍存在误解与焦虑,担心“就近入学”会使孩子错失优质教育资源。这种观念受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均衡、社会舆论及从众心理等多方面的影响,加之培训机构和中介机构的推波助澜,更加剧了家长的教育焦虑。对此,各地应加强政策宣传解读,坚持“用户思维”,利用官方媒体、学校公众号、社区宣传等多渠道,全面深入地向家长和社会解读阳光招生政策、招生简章、日程安排等,确保家长能够方便快捷地了解政策优势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成果,消除误解,向家长普及正确的教育理念,引导他们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和形成合理的预期。设立招生服务电话、咨询微信群等,积极回应群众关切,及时答疑解惑。还可邀请家长代表全程参与招生监督工作,增强家长对招生过程的信任,提升其对阳光招生政策的认可度。
靠创新共享提升教育保障
在资源协调与保障方面,城镇化进程加快导致人口流动频繁,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数量增多,部分地区教育资源难以满足入学需求,特殊群体入学保障成效亟待增强。同时,多部门协同配合存在数据共享不畅、沟通困难等问题,信息化建设也受资金、技术和人才等因素的制约。各地可借鉴浙江省宁波市打通多部门数据壁垒的经验,加大投入建设先进的招生平台,实现数据实时共享和高效核验,精准预测学位供需和趋势,开展“红黄绿”三级入学预警,避免家长盲目追捧热点学区,提升招生工作效率和准确性。针对学位紧张问题,政府应持续加大教育投入,通过新建、改扩建学校,优化学校布局,合理划分招生范围,提升薄弱学校办学质量等方式,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保障特殊群体入学权益,重点攻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薄弱环节。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义务教育阳光招生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抓手。面对推进过程中的种种难题,各地应积极借鉴先进经验,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因地制宜探索适合本区域的阳光招生模式,让教育的阳光真正普照每一个孩子。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
《中国教育报》2025年07月11日 第07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